淨土學佛網 雪心文教基金會 西勢佈教所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重刊序
圓瑛大師序
一、讚淨土超勝
二、誡信願真切
三、示修持方法
四、論生死事大
五、勉居心誠敬
六、勸注重因果
七、分禪淨界限
八、釋普通疑惑
九、諭在家善信
十、標應讀典籍
十一、編者之言
附錄—印造經像之功德
印光祖師專區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印光大師文鈔-增廣正編卷第一
印光大師文鈔-增廣正編卷第二
印光大師文鈔-增廣正編卷第三
印光大師文鈔-增廣正編卷第四
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上
印光大師文鈔續編卷下
印光大師文鈔論集
雪公專區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類
淨土安心法門
修學法要
新元講席貢言-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
弘護小品彙存
雪廬述學語錄
黃帝內經素問摘疑抒見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印光大師圓寂十周年紀念回憶錄
紀念太虛大師說今昔因緣
佛學問答類編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古大德經疏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蕅益大師)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圓瑛法師)
佛說阿彌陀經義蘊(李炳南老居士)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慧遠大師撰疏)
觀經四帖疏(善導大師集記)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講義(靜權法師)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要義(李炳南老居士)
普賢行願品輯要疏(諦閑法師)
普賢十大願王別釋(諦閑法師)
普賢行願品親聞記(慈舟法師)
八大人覺經略解(蕅益大師)
講經視頻
佛教通俗講座(鄭勝陽老師 華語)
佛說八大人覺經(鄭勝陽老師 閩南語)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涂貞光老師 閩南語)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涂貞光老師 閩南語)
佛說阿彌陀經(凃義雄老師 華語)
佛說阿彌陀經(何文濱老師 閩南語)
普賢行願品(鄭勝陽老師 閩南語)
淨土法語錄
佛學問答
念佛往生錄
佛/儒/善書
淨土十疑論
龍舒淨土文
學佛淺說
歧路指歸
初機淨業指南
了凡四訓
弟子規
太上感應篇
往生集一
淨土五經講記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次選單
雪公專區
佛學問答類編-淨土類
淨土安心法門
修學法要
新元講席貢言-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
弘護小品彙存
雪廬述學語錄
黃帝內經素問摘疑抒見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印光大師圓寂十周年紀念回憶錄
紀念太虛大師說今昔因緣
佛學問答類編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
LINKS
快速連結
聽見蓮花開-雪心彰化佈教所
雪心文教基金會高雄佈教所
印祖文鈔視頻
芬陀利華視頻
究竟菩提視頻
雪公專區
黃帝內經素問摘疑抒見
黃帝內經素問摘疑抒見
黃帝內經選講-內經素問摘疑抒見
(弟子 巫錦漳 整理)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一
、
天癸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抒見】 天癸者,天一所生之腎水也,男女皆有之。至者,已成而可行也。呂覽‧當染:「理奚由至,六君是已。」此成之義。禮‧樂記:「樂至則無怨,貌至則不爭。」此行之義。任與太衝,乃奇經八脈之二,統在前身,任居中主胞胎,衝分左右,俠齊上行為血海,以十二經脈,皆匯之得名,腎氣乃腎藏之精氣,有實盛之別,實者充足意,盛者隆極意。月事者,每月女子之紅信也。雖七歲腎氣盛,而天癸二七始至,由任脈之通,血海之盛而分泌,方成而下之。精氣者,男子流出之精液也。其腎氣八歲僅實,二八始盛,則天癸至即化生,交感而溢瀉之。男精女血,天一癸水,事本三物,應有三名,勿混也。各家注疏,多以月事稱天癸,流傳至今,狃不能改。更有以女天癸不生髭鬚,變為月事,男天癸不下月事,而變為髭鬚解者,縱如其言,名亦不順。女子月事從所由而呼天癸,男子髭鬚,亦可從所由呼天癸耶 ?此節惟馬元臺氏,不作同解,先得我心,獨可從也。其不曰天壬者,壬為太陽,膀胱之水,癸為少陰,腎藏之精也。
二、女七男八生理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抒見】 此專為女七男八生理,略言其概。然凡習醫者,類能道之,無疑而贅言者,為便初學之士耳。夫萬事不離數目,先以天地論,亦由數目而明,故天地各得 五數。天有五氣,地有五方,一畫開天,無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至五而大備,再開則為千萬億無量矣。洪範曰:北一生水,南二生火,東三生木,西四生金,中五生土,得五則五行生,而萬事備矣。有生必有成,有陰必有陽,一二三四五生之數也。又奇數為陽,耦數為陰,必陰陽和合,始收生成之效。故以所得之第五位為基,次第加上一二三四五,則成六七八九十,是前五數為能生,後五數為加成。金匱真言論:北方其數六,南方其數七,東方其數八,西方其數九,中央其數十。即一與六配偶,乃至五與十配偶,天地陰陽交泰,萬物化育焉。二數為少陰主生,象徵童女,七數為少陽主成,陰感於陽,而腎氣盛及天癸至也。三數為少陽主生,象徵童男,八數為少陰主成,陽感於陰,而腎氣實盛及天癸至也。易曰: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茲列河圖(詳後附)以明之。
三、女子七歲腎氣盛男子八歲腎氣實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髮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髮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髮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瀉。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髮 髩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抒見】 本論:「女子七歲腎氣盛」「七七任脈虛,天癸竭。」「丈夫八歲腎氣實」「八八則齒髮去,天癸盡矣。」女子何以七數始終,男子何以八數始終,各注家大意,不過都云:女子為少陰之氣,故以少陽數合之,男子為少陽之氣,故以少陰數合之。其七八少陰少陽,據何而言,並未指出,不能無惑。按易繫辭,天得數五,曰一三五七九,陽也。地得數五,曰二四六八十,陰也。此陰陽十數,又分在內之陰陽,及在外之陰陽,在內者為一二三四五,在外者為六七八九十,陰陽配偶,必內外互合, 做一陽與六陰偶,以至五陽與十陰偶,在內之陰陽主生,在外之陰陽主成。此陰陽十數,分布四方中央,生之成之,五行備焉。上述陰陽等狀,應畫河圖以明,對照參讀,方易了然。夫一六之數,乃陰陽之元精,二七之數,二為在內之少陰,七為在外之少陽,故女象在內之少陰,遇在外之少陽而生成。三八之數,三為在內之少陽,八為 在外之少陰,故男象在內之少陽,遇在外之少陰而生成。陰陽分乎老少,而必互偶,生成分乎內外,而不可易,此女男七八之成,所由來也。
(說明)
(一)易經天數五,曰一三五七九,地數五,曰二四六八十。河圖分天地之數為五組,每組皆合天陽地陰而成,各佔一方,為五方。
(二)十數雖一陰間一陽,然前五數為初生,後五數為繼成,圖之象前五數居內主生,後五數在外象成。故一陽與六陰配,二陰與七陽配,三陽與八陰配,四陰與九陽配,五陽與十陰配。陰陽合體,始有生成但陰陽互主生成,並不偏一。
(三)其生成之理,數少者主生,如種子然。數多者主成,如土壤然,故生與成,論本位得數之多少,不泥於陰陽也。
(四)北方屬水,天一地六之組居焉,故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南方屬火,地二天七之組居焉,故曰地二生火,天七成之。東木西金中土等,可以類推。
(五)此只略舉,必配以兩儀四象八卦,而合觀之,始知其陰陽變化之妙。
四、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餘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精氣皆竭矣。
【抒見】 男不過盡八八兩句,王註謂所生之子女,其壽止於此數,他家雖不同王說,亦無詳盡之語。竊觀全問 ,厥有兩端,一材力,謂形體氣血。二天數,謂天癸已竭。此二雖有關連,究為二事。女七七,男八八,而天癸竭,是答天數也。前文面焦髮白牙去,筋不能動,是答材力也。曲禮:「五十曰艾」乃喻髮蒼白狀,「六十曰耆、指使」耆者稽久之稱,指使即筋不能動,所謂老者如五六十之年也。材力隨形,已難有子,然尚有者,天數未盡之故。繼曰: 「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顯指天數盡後,男不生精,女無月事,不再有子矣。無他密意,何須玄求。句中此字謂男女材力之老,句中 「男」「女」謂能否生子之父母,句中「八八」「七七」謂能為父母之天癸數也。再觀後文,百數已竭有子反問,而有「卻老全形」之答,益了然矣。
四氣調神論篇第二
一、秀之義
夏三月。此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
【抒見】 秀之義,凡草吐花皆曰秀。論語子罕朱注:「榖之始生曰苗,吐華曰秀,成榖曰實。」夏謂蕃秀,乃草木繁茂吐華垂穗之意。漢書‧禮樂志:「含秀垂穎」,歐 陽修醉翁亭記:「佳木秀而繁陰」,然草類多有不花不榮而實者,亦稱曰秀,如詩‧豳風:「四月秀葽」,禮‧月令:「孟夏苦菜秀」此蕃秀句,專指時物也。華之義,丰采、光采,皆稱曰華。國語‧晉:「夫貌情之華也。」說苑‧權謀:「以色事人者,華落而愛衰。」此成秀句,則專指人也。謂夏時調神者,使志無怒,節和其情,養其采華,而使成自身五行之精粹。禮‧禮運:「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二、夜臥早臥之別
春三月......夜臥早起。 夏三月......夜臥早起。
秋三月......早臥早起。 冬三月......早臥晚起。
【抒見】 本論。春夏言夜臥,秋冬言早臥,夜早字別,意自異也。夜臥者,即昏便息,蓋春時猶寒,夜已漸短,宜於避寒昏息。夏時晝長,鎮日行動已疲,宜於節勞昏息。早臥者,不及中夜而眠,以其秋餘炎威,晝已漸短,初昏熱尚未散,宜少俟清涼而息。冬則夜永,又待日光晚起,若於昏息,使身志昏惰,亦失調應之正。
三、四藏逆時病金有別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沈。
【抒見】 脾為孤藏,而不主時。四藏逆時,病亦有別,肝春心夏,藏陰而時陽,病必先損其表陽,後方傷其藏陰。秋肺冬腎,藏時皆陰,不必先表,即直傷藏陰。秋太陰二經,足脾手肺,有相生之關係,脾雖不主時,因肺金不收而傷,多 耗脾土生力,至冬脾力不勝水而泄也。冬曰少陰二經,足腎手心,有相交之關係,故牽及之。心本陽藏,不屬於冬,因北天一生水,性陰就下,南地二生火,性陽炎上,必使水升火降,心腎交構,陰陽調和,精氣乃生。 當冬之時,心志不守,若伏若匿等法,自攪心氣,或再不知藏精,更泄腎氣,是逆少陰閉藏之道。心陽浮越,不能固陰,而腎陰不能藏精起亟,故獨沈也。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一、因於氣為腫
陽氣者。若天與曰。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因於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抒見】 本論曰:「因於氣為腫。」六淫之氣,屬陰者為寒燥濕,燥雖陰氣,而性熱屬陽,此三陰中之含陽者也。屬陽者為風火暑,暑熱同時,而分陰陽,暑陰而熱陽,此三陽中之含陰者也。是段經文,重在衛外之陽,因寒暑濕三陰邪,而有如上之病。結處只言因於氣,此風火熱燥四氣之省筆,因於四邪,則結陽而腫,陰陽別論曰:「結陽者腫四肢」可互證也。
二、潰潰乎若敗都汩汩乎不可止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以聽。潰潰乎。若敗都。汩汩乎。不可止。
【抒見】 本論曰:「潰潰乎若敗都,汩汩乎不可止。」敗都者,形容之辭,非談病理,與前後各段合觀,文理自見。張隱庵氏釋都為州 都之官 ,義涉紆曲,馬元臺氏釋為都所以防水,字書未見此訓,二氏所言,似失深求。按字彙補:「都,水所聚也。」釋名:「澤中有丘曰都。」竊為敗都四句之意,是言澤中之丘,被水浸蝕潰潰將頹,而水猶汩汩沖剝,演進不已也。借以喻人陽浮精絕,目盲耳閉,仍不自節,有如是危象而已。
三、并乃狂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亟起(一本作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抒見】 本論曰:「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此段言諸陽之亢,而生此弊,并之一字,於此不作兼解,說文:「 从二人幵聲。」一曰:「从持二干為笄。」禮‧考工記:「輿人為車凡居材大與小無并。」注并為偏邪相就也。「并乃狂」乘上陰不勝陽而來,言陽勝邪就而相競也,對照下文:「陽不勝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益為顯然。陰盛則五藏爭氣而塞,陽勝則諸陽相競而狂,文從義順。
四、九竅不通
【抒見】 本論:「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按四時調神論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從知萬物之生生滅滅,不外陰陽之變化而已。凡溫曰陽,寒曰陰,陽性浮動,陰性凝靜,靜則止,動則變 ,不但孤則不生,偏亦不化,不生則絕,不化則隔。五藏陰精,得陽之溫,則化氣體,猶水蒸雲,猶油化汽。陰精於內,化氣發出諸竅,內精凝止,外氣無根,故曰:「陰者藏精而亟起也。」是故陰若偏勝,則凝止壅塞,陽失溫力,不能化氣,九竅無氣 催動,便失開闔之能,故曰:「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
金匱鑋言論篇第四
一、心腎皆開竅於耳
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
【抒見】 本論五藏應四時節:「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北方黑色,入 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至後陰陽應象大論曰:「心主舌......在竅為舌」。「腎主耳......在竅為耳。」讀之疑其矛盾,不得不辨。蓋心為五藏 君主,時與諸藏相應,而與腎同為少陰,交感尤密,其手足少陰之絡,皆會耳中,是耳為心腎二藏共竅,故有同文。然舌為心之專竅,二陰為腎之專竅,則二論所言,又有別耳。
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一、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其(一本作於)本。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抒見】 本論:「陽生陰長,陽殺陰藏。」此承開首數句而來,一陰一陽之謂道,天有天道之陰陽,地有地道之陰陽。不可泥天止陽地止陰也。注釋諸家,各有新解,縱能圓其自說,實則離題愈遠。天元紀大論曰:「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經語如是,豈可違之。其義天為乾象,氣陽而躁 ,健運不息。在春成風,吹百物而生之;在夏成熱,助百物長成之。地為坤象,氣陰而靜,恆簡主闔。在秋則燥,枯百物而收之;在冬則寒,閉百物匿藏之也。夏本陽而曰陰者,以夏至一陰生 也;秋本陰而曰陽者,以仲月陽始衰也。再陽殺云者,乃肅殺收縮之謂,詩:「九月肅霜」,注收縮萬物也。若引經證經,二句無何難解,只不過云:天氣春生夏長,地氣秋收冬藏而已。
二、味歸形形歸氣精化為氣氣傷于味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
【抒見】 本論曰:「味歸形,形歸氣......精化為氣,氣傷于味。」一節,事理複雜,文極簡妙,讀者昧之,多有誤解。馬元台氏注 ,頗得其旨,惟語涉瑣屑,不易看清端緒,若分段析句照對,立可渙然。開首四句二氣字,須先釋明:「形歸氣」之氣,乃指人身之氣,「氣歸精」之氣,乃指外物之氣,必明乎此,下則不混矣。夫「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四句,為第一段大綱,其下四句為第二段,緊分承綱文。「精食氣」句,是映其三「氣歸精」句,言精食外物之氣而生,明外物之氣生人精者也。「形食味」句,是映其一「味歸形」句,言形賴物味而長,明物味歸養人形者也。「化生精」句,是映其四「精歸化」句,言歸化者,不專一形氣精等事,因五藏之精,皆歸於腎,腎之精亦 化生五藏之精氣也。「氣生形」句,是映其二「形歸氣」句,言形盛則益藏氣,藏氣充又能益形也,以上乃顯彼此互益,歸生之化機也。又次四句,為第三段。「味傷形」句,映第二段之「形食味」句,謂形雖賴味以養,過之亦能傷也。「氣傷精」句,映第二段之「精食氣」句,謂精雖賴物氣以生,過 之反為所傷也。末二句「精化為氣,氣傷于味。」之意:言氣固賴於精化,兼亦賴於形生,則其源也有二,若形被味傷,不能歸氣,而氣之二源,是被味傷其 一也。更求豁顯,列表以明。
三、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六句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
【抒見】 本論。凡物皆有陰陽,陰以水成屬味,陽以火成屬氣,氣味各有厚薄,故現起而分少壯。本論少火壯火,即指氣之厚薄者,氣衰氣壯,乃謂人氣之盛衰者。此處逐句解說,始易清楚:「壯火之氣衰」謂物氣之厚者,能令人之氣衰也。「少火之氣壯」謂物氣之溫薄者,能使人之氣長也。 「壯火食氣,氣食少火。」釋人之本氣,何以遇物厚氣反衰,因物氣過厚,即侵食人之本氣,喧賓奪主也。人之本氣,何以得物溫氣而長,人氣延存,須吸取合度物氣,生化資糧也。「壯火散氣」承「壯火食氣」句,人氣被侵食,自然散失也。「少火生氣」承「氣食少火」句,人食適度物氣,氣賴以生也。
四、滿脈去形
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
【抒見】 本論:「滿脈去形」,仍前食氣化氣之義,人得食物精華,其氣歸精,精即化氣,氣復生形。暴 喜暴怒,發情失中,激烈衝動,不能陰平陽秘,因之氣血驟行,脈絡脹滿,故曰滿脈。按喜怒本已傷氣,況乎急暴,其傷氣也,自必更甚,若是則氣不生形,形即失去長養之機,故曰去形。
五、論理人形會通六合問對
帝曰。余聞上古聖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裏。其信然乎。
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
【抒見】 本論。黃帝論理人形,會通六合之問,岐伯以五方分對,其曰:「東方生風」至「肝主目」為一小段,所言乃生化事物。其下「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 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六句,是言原理,亦即人形六合總綱。前三句曰在天、在人、在地,後三句曰生味、生智、生神,大意謂生化之理,三才盡同,不過以所居有異,而現象各別,而其陰陽生化之機,則無不一也。其生化之機維何?下文分析甚詳,先言「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後即專言人體矣。而餘四方不再言「為玄」「為道」「為化」者 ,可以類推,以綱貫各目,贅敘則瑣。
六、中滿者瀉之於內其實者散而瀉之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於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
【抒見】 本論:「中滿者瀉之於內。」後又有文曰:「其實者散而瀉之。」一段文中,兩言瀉法,自有其別,不可混論。後文瀉法自是推瀉於外,如黃硝枳樸等劑,實積者固當爾也。中滿之瀉,曰瀉於內,意是從內撤降,如瀉心瀉白等劑之法也。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一、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抒見】 陰陽離合論。本篇開首問答,文法甚澀,釋者多忽而不論,茲為補出。帝問天地之象,乃一陰一陽,一歲為日月所積,亦一陰一陽,而人體竟三陰三陽,疑何故不與天時應也。伯答以萬物未出,為陰中陰,萬物已出,為陰中陽,又舉生春藏冬,陰陽多變,明天時亦有三陰三陽,合則一離則三也。後文照映前文,又曰,三經不失勿浮,命曰一陽,三經不失勿沈,名曰一陰,明人體亦只一陰一陽,離謂三合謂一也。而天地與人體,無有不應也。
二、陰陽者數之可十
【抒見】 同論:「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馬元臺氏曰,一歲之中「十日象陽,一月象陰。」只釋陰陽,理無不契,若兼言數,則費解矣。經文明曰,陰陽數十,以日累紀,成數得十,月以歲紀,其數十二,是陰陽累數,不皆為十,再推百推千,則更參差難齊。竊以陰陽數十,其問答皆兼人天,再證以下文,「天覆地載」至「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益恍然矣。蓋天地以五運成歲,人體以藏府成身,五運有陰有陽,其數得十,藏府亦分陰分陽,數亦得十,故曰「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是兼人天而言也。
陰陽別訥篇第七
一、別於陽者知病忌時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於陽者。知病忌時。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
【抒見】 陰陽別論:「別於陽者,知病忌時。」此節別於陽兩出,事自不同。前者別陽,接句為知病處,乃謂得乎五陽之情,即能求病所處也,陽病次於陰見,知處或可施治。此處別陽,接句為知病,乃察其輕重,推其犯時節之忌也。伯曰: 「十二從應十二月,十二月應十二脈。」十二月令,分四時之節氣,天時人體,各具五行,病處時節,相值必有生剋,如病處逢時令所剋,即其忌也。
二、二陽之病發心脾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急。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死不治。
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其傳為索澤。其傳為頹疝。
曰。一陽發病。少氣。善欬。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膈。
【抒見】 本論。持脈之後,繼論三陽之病一節,分述三陽,文法各自不同。二陽曰之病發心脾,是溯病之所由也,三陽曰為病發寒熱,是言受病所現之象也,一陽只曰發病,不溯由亦不言象也。敘法既異,正不必畫 一,解釋,奚必曰陽病句為主,下文皆病後所致也,此不但以文害義,且亦有害文之過。注家聚訟,紛紜不一,張氏謂「男子無精,有不得為隱曲之事,在女子無血,則月事不得以時下矣。」此語統論男女,予同其說,惟隱曲月事強分男女,豈女子無隱曲耶?斯點不采。馬氏謂胃病發由心脾,水榖無以化氣,而致血枯不月,余同其說,惟曰「此節專為女子」斯點亦不為然。豈男子而無隱曲,不發二陽之病耶?
三、淖則剛柔不和
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薰肺。使人喘鳴。陰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抒見】 本論:「陰爭於內,陽擾於外。」兩句,為病之綱。魄汗者,陰爭陽擾,二俱不安,皆能汗也。四逆當從本經,謂心肝脾腎之四藏,肺居高如華蓋,四逆氣蒸自致自致其喘。陰之所生,謂陽本為陰所生,和本曰和,謂陽與本生不離為順也。如能首明病綱之義,自能得下文之要,剛淖是陰陽分釋,而非複非混也明矣。剛與剛指陽與陽,謂過剛則損,陽因外擾固散,內陰無衛亦不存也。淖柔指陰與陰,是不得和於陽也,故曰剛柔不和,經氣亦絕也。王注本此句斷為二,為淖則剛,柔不和,是淖與剛無別也。董帷園氏曰:剛與剛者,「府脈 傳府,藏脈傳藏也。」淖字則成閑文矣,獨張隱庵氏曰:「淖和也,陰與陰和。」先得我心焉。(」)
四、三陽俱搏且鼓
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超避(一本作相過)曰溜。
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死。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滿腹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抒見】 本論。「鼓」各注家曰,動也,「搏」曰,觸也擊也。然既動矣,或不擊卻未有不觸者也,既觸擊矣,亦未有不動者也,二者若無界說,「搏且鼓」將何以解耶?欲明此處,前節鼓一陽鼓一陰五句,必有詳解,方能言此。而一陽一陰注釋者,多不顧經文,但求圓其自說,遂使義文兩歧,遑論鼓之維何。馬氏不以王氏為然,謂陰陽指脈體,並引上文,去者為陰六句實之。考前六句,乃去至靜動遲數六種,六種內有動字,鼓釋動是又混矣。竊謂前節一陰一陽之文,不得其解,此雖強解,終恐不合實際也。或曰,有說勝於無說,何妨提供參考。予曰,鼓琴瑟者,弦象顫戰,脈有搖不定者似之,自與搏而有異矣。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一、膻中者臣使之官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
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 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抒見】 靈蘭秘典論:「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按膻中一名,有物體與穴俞之別,言穴俞者,在兩乳之間,所謂氣海,以宗氣所會得名焉。言物體者,即心包絡,構成筋膜薄網之狀,與心肺相連,上通腦頂,外布週身者也。此節岐伯所對,乃心包之膻中,注家於此,皆謂氣海,既言指氣,喜樂何與焉 ?不得不圓之日,氣布陰陽,氣和志適,則喜樂生,不落實際,語自寬泛矣。心與包絡相連,故曰一君一使,心在志為喜,使能傳達,喜樂由之而出,何其明捷。又他處言諸藏,皆指心包,何於此處,而獨異乎。況三陰三陽,十二經脈,手之三陰,即心與包,忽改此處指是氣海,理事皆違。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一、日月之行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
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 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餘而盈閏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餘於終。而天度畢矣。
【抒見】 六節藏象論:「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積日月成歲,積氣餘盈閏。天地日月,如何旋轉,古今認識,雖有不同,但推算行度分時,並無差錯。以中國陰陽合曆,合於西國之太陽曆,兩相對照,行度則一。證以冬至節與太陽年,距數皆準,日蝕月蝕,中西悉符。此如甲乙兩人,甲居乙行,行一小時,相距十里,或有說是乙居甲行,事雖相反,而其相距之數,則未錯也。舊說地靜而日月行,新說日為恆星不動,而地繞日行,月繞地行,地私轉成晝夜,公轉成週為年,月私轉於地無象,公轉則朔望弦晦成月。舊注各家,謂日行遲月行速,最近測日亦行非恆,是新舊亦能吻合,惟成歲者,乃地私轉為一度,積三六五轉,恰是一週,數參差者,則三年一閏。日雖有行,確屬遲緩,於一歲中計度,影響甚微。
二、六之節九九制會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願聞氣數。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三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抒見】 本論。天有三百六十五節,人地亦各有如是之數,天以六六週甲成歲,經文自解之矣,惟九九亦成三六,少感費解。若求其說,在自古通天一段,其文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以應之也。」先釋其文,理即可得。 「通天者」者,言人地俱與天同制也。「生之本」者,天干為生萬物之本。「本於陰陽」者,十干之本,不外少太明厥等,陰陽三氣也。「九州九竅」者,州指地竅指人也。 「故其生五者,其氣三」者,謂天干化生地之五行,而五行亦秉陰陽三氣也。「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者,謂天地人互通三氣而成也。「三而三之,合則為九奢,天地人既互通三氣,合則各得其九也。 「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者,謂天之九氣,分與地為九野,地之九氣,通於人為九藏也。既明乎此,則九九乘數可知,九竅九藏,是人制之九九也,九州九野,是地制之九九也。前不云乎, 「故其生五」,生者生之與成,五者陰五陽五,合陰陽生成之數,計之得十也。人之九九倍十,合為一百八十數,腹上兩肢,各得九九之氣,腹下兩肢,亦各得九 九之氣,上下共有四九,乘之為三百六十,此是人九九制會,通乎天六六之節也。地之九九,理亦如是,陽方有二曰東南,陰方有二曰西北,猶人上下四肢,是地九九會通六六也。
三、氣淫氣迫變至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
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帝曰。太過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經有也。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藏。帝曰。何以知其勝 。岐伯曰。求其志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襲乎。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非常則變矣。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 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抒見】 本論:「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薄者侵也,即犯之之義,是失其順常,而行乎逆變也。乘者駕也,即直駕其上,以其勝力,加施之也。夫五行之氣,有生剋者,依其生剋互施,始得平治,故過與不及,皆得曰病。此節之意,舉例明之,如春木之氣太過,肺金無力剋之,則反為木侵,肺受抑而必病。脾土本制於木,正常則平,若木氣盛淫,則乘駕於脾,脾不勝其加制,亦病。「至而不至 ,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前言過之病,此釋不及之病,亦須舉例,如春木窘迫不及,則脾土失制,盛氣妄行,土盛所生之金亦旺,木氣不及,無力奉生心火,心火微不能制金,反為金薄而病,金為木所不勝,火為木所生,故曰,木所生之火病,乃木所不勝之金所薄也。「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因而重感於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變至謂不襲之邪氣,病者遇所勝邪氣,病增當微,遇不勝邪氣,病增即甚。病遇邪而未受,其病 已感不適,若重受其邪,則殆矣。
四、藏陽府陰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髮。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脾胃大腸小 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藏取決於膽也。
【抒見】 本論。藏象一段,人有疑者,謂五藏屬配三陰,六府屬配三陽,於此忽以心肝肺藏謂之陽,於胃腸膀胱府謂之陰,曰陽僅有太少,未言陽明,曰陰亦僅太少,未言厥陰,義似顛倒,文似脫落。文以載道,細玩自得,通言五藏三陰六府三陽者,是指其脈,此言藏陽府陰者,是指其象,脈者循身經絡之起結,象者應外天時之氣候也。此處所重,只在氣象,故所言之太少陰陽,亦示外非指內也。外有四時,時分二陰二陽,故僅言太少,不及厥明,又概言四時,陰陽只有其四,若以十二月分,未嘗不寓厥明也。四時應象者何?曰:心應夏是陽,為陽中之太陽,肺應秋是陰,為陰中之太陰,肝應春是陽,為陽中之少陽,腎應冬是陰,為陰中之少陰,已盡其意,不須煩贅。
五、人迎一盛寸口一盛人迎與寸口俱盛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贏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抒見】 本論:「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一節,一盛二字,一指何事,盛指何事,自必有一對象比較,方能言出數字及盛微。經文之中,有四倍以上之語,知一之一字,是言倍數,而一盛二盛三盛,及四倍以上,皆是定一對象,比較而得之倍數也。究其對象維何?注家或言或略,略勿論矣,而言者亦不能圓。如有謂人迎盛者,是與寸口相較也,寸口盛者,是與人迎相較也,此說姑 不論其然否,自是斷章取義。下文有人迎與寸口俱盛之語,則將何以解之?不先此之求,遑論格陽關陰矣。倍盛者脈之事象,關格者脈之名詞,事象未定,名詞何有。然細尋此段文理,似恐後人誤解,故有顯示暗示,為之提明。四倍以上之句,乃經文之顯示,有此倍字,始不將一三名數他講,否則一二三盛,或解為三陰三陽矣。人迎與寸口俱盛之句,乃經文之暗示,俱盛者,平衡之謂,左右平衡,盛從孰較而出,此盛微比較,非指左右也明矣,既非左右兩手相較,自不外乎寸關尺矣。即是以寸為本位,而盛之 倍數,與關尺相較也。
五藏生成篇第十
一、諸脈皆屬於目
諸脾者。皆屬於目。諸髓者。皆屬於腦。諸筋者。皆屬於節。諸血者。皆屬於心。諸氣者。皆屬於肺。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
故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凝於脈者為泣。凝於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
【抒見】 五藏生成論:「諸脈者,皆屬於目。」解精微論曰:「心者五藏之專精也,目者其竅也。」心攝五藏之精,五藏皆統於心也,開竅於目,心則通貫,心通即五藏皆隨而通之,是諸脈皆屬於目者之理一。本論有云:「諸血者皆屬於心。」張隱庵氏,釋此義云,五藏之精奉心神化赤為血,是心之一藏,乃為全身血之起源。靈樞本藏篇曰:「肝藏血」,本論於肝亦曰:「人臥血歸於肝」,然則心為血之淵源,肝為血之儲室,又脈為血府,血即脈也。金匱真言論曰:「肝開竅於目」,合觀心肝二藏,乃為血之總匯,又統開竅於目,是諸脈皆屬目者之義二。
二、四支八谿之朝夕也
【抒見】 本論「諸脈屬目」一節,末云「此四支八谿之朝夕也。」四支八谿朝夕,統括髓脈筋血氣而言,脈血氣等流動易知,髓筋何與焉?蓋所言脈血氣者,指其物質之循行,所言腦筋者,指其精氣之運化。前不云乎,血與脈二而一也,四支八谿,骨與節也,髓藏骨內,筋絡節間,足受血能步,掌受血能握,是血氣之循行,皆 貫徹乎支谿。手三陽之血氣,自手走頭,三陰自腹走手,足三陽之血氣,自頭走足,三陰自足走腹,走頭則注於目,亦自上會於腦,走手足則利關節,走腹則益心肺,是五藏陰陽經絡,循乎全身,其起結則寄端手足,故曰四支八谿之朝夕也。朝夕謂脈出入陰陽之時,例日寅諸脈會寸口出陽之類也。
三、五決為紀先建其母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痻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腹滿*脹。支鬲胠 脇。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心煩頭痛。病在膈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夫脈之小大滑濇浮沈。可以指別。五藏之象。可以類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色脈。可以萬全。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白脈之至也。喘 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兒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抒見】 本論:「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關於先建其母之釋,王啟玄子曰:「母謂應時之王氣。」張隱庵氏曰:「母謂經之本藏(本)也。」馬元臺氏曰:「母者五藏相乘之母也。」各家主張之不同若此。雖王馬 二氏之說,臨症不無可參,然經義所云,似以張氏為契,細玩章句,自能得之。按此四句是其大綱,後文便是細目,對於五決,恐人不知何指,先自釋曰:「所謂五決者五脈也。」此句既明,餘句即有依據矣。後文之頭痛巔疾等,是應「診病之始」句,在足少陰巨陽等, 是明五脈之經也。大小滑濇浮沈,以及赤至堅白至浮等,是詳「五決為紀」句,決者定其某經之脈也,甚則入腎入肝等,即「建母」之謂也。雙舉陰陽者,以一病皆與表裏有關,其在府陽者尚淺,而入藏陰則甚矣。
四、赤脈之至也五段
【抒見】 本論:「赤脈之至也,喘而堅。」及下文白青黃黑脈諸段,色與脈不連讀也。此處數段,乃承上節而來,其上文曰:「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玩此則各段起句,是言色與脈而合診也,論其讀法,當以赤為一句,後 之白青黃黑等,亦如是而析讀。當知所言五色,係指面部色象,若作五藏之代名解,則與色診無關矣。故色診標後,繼言脈診,各段文中,遂即自標其脈,曰喘而浮,曰長而左右彈,以及大而虛、上堅而大等,凡此所舉,皆言脈象,其脈言何藏, 已極昭然,更不須另取代字,頭上安頭。況其中間,各有名曰某痹之文,而五藏本名,無不明白列出,其開首色字,若解代辭則贅矣。
五、凡相五色奇脈一節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抒見】 本論「五色奇脈」一節,似有錯文,略之可也,不必深求,而明李念莪氏之內經知要,於此尚特采取,亦仁智所見之異耳。各家注者,於不死一段,皆曰黃色是有胃氣,故不死也,於皆一段,言無胃氣故死,但言色象,理固是矣,若就文論文,則不無費解。依各家注義,其經文可宜曰,目所現色,不論何種,面黃者生,不黃者死,簡單三數語,事已畢矣。正不必面黃,聯綴五遍。然此雖贅,理尚不乖,亦不妨專采其理,而略其文,至下文皆死一節,即有疑矣。文曰:面青目赤目黑死,面赤目白目青死,面黑目白死,是死象僅此耳。倘有面青目白目青者,面赤目黑目赤者,或面黑而目赤青者,即皆不死耶?如曰是皆不死,則又與面黃而生之文矛盾矣,竊謂與其強解,莫若闕疑。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一、氣口亦太陰也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榖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
【抒見】 五藏別論。此節旨趣,在申明胃部之要,故以氣口擬太陰,亦以胃府擬太陰。太陰者,足脾手肺兩經之名也,兩經既同太陰,則脾肺性氣自關,故兩經變現,皆見之於氣口,是氣口不獨為五藏之主,亦六府之主也。胃本陽明,陽明為六府之先,脾實太陰,太陰為五藏之本,胃肺皆現氣口,故同舉之。五味入口,藏之於胃,借脾表裏作用而運化,使化味而養,以變現 於氣口,故擬之於太陰,是捨表從裏立論也。五氣入鼻,藏於心肺,雖心君同宮而協運,使運氣得養,然肺獨會百脈現氣口,位實主居太陰,是捨賓從主立論也。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一、湯液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
【抒見】 移精變氣論:「湯液十日不已,治以草蘇草荄之枝。」湯液釋為方劑似非。查玉版論要明言:「色見淺者,湯液主治,見其深者,必齊主治。」齊者劑也。劑乃調以藥物,可見湯液非為方劑。下文又曰:「見大深者,醪酒主治」。醪酒之力,較方劑輕,較湯液重,安有淺病用重治,深病反用輕治之理,知湯液定非方劑。湯液醪醴論:帝問五穀湯液,此句當連讀,意為五穀所成之湯液,伯對必以稻米,炊以稻薪,益見湯液而非方劑矣。按周禮酒正辨四飲之物,二曰醫,醫者釀粥為醴之謂,見湯液自是熱粥之類。傷寒論服桂枝湯後,啜熱稀粥,以及蔥豉湯,赤豆粥,胡麻粥,綠豆粥等,斯乃湯液之倫也。
二、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
帝曰。願聞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從倒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新。乃得真人。帝曰。余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極於一。帝曰。何謂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抒見】 移精變氣論:「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按此數句,即為移精變氣之法,蓋上言治之極於一,一者神也。人得神則生,失神則死,然神之寄,端在精之與氣,精氣聚則神存,精氣散則神亡。近世之人,物欲勞其形,憂患感其心,搖精散氣,神不守舍,雖無外來風邪,內已遇傷,是病之發,在耗於神。閉戶塞牖者,乃杜其耳目之攀緣,是聚其心之精氣也。繫之病者者,乃絕其體肢之操動,是絕外境之誘惑也。數問其情者,是收其散亂之心,攝歸一念也。以從其意者,是使其意志豫悅,臻於天和也。玩此當是原則,諒必尚有其術,如是設施,因可得一,精氣聚而神生者,可保其昌,否則無所為矣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一、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鍼艾治其外也
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者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帝曰。今之世。不必 已。何也。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鍼艾治其外也。
【抒見】 湯液醪醴論。齊各注作疾釋,鑱作銳釋,文不暢達,義亦晦隱,此二字非言病理,無關宏旨,但以文字費解,亦恐疑 悞致過。按禮記內則,四時飲食一節:「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音讀如劑,孔疏齊字,謂是調和之義,今論之齊,依是作解則通矣。又玉篇:「整也」,一之之義,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如言道之以湯液醪醴,齊之以毒藥亦通。鑱玉篇釋「刺也」,以石鍼治外,即刺之也,蓋一字多義,當取其可通者。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一、其色淺者湯液主治深者必齊主治大深醪醴主治
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淢。十日已。其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
【抒見】 玉版論要。此承湯液醪醴論而來者,病色見淺,湯液主治,固矣,病色見深,必齊主治者,是主用湯液,而齊之以毒藥,見大深者,不取湯液,而主醪醴,惟仍須以毒藥齊之。書讀其文,必玩其義,診病應論淺深,用治要酌輕重,湯液最輕,而毒藥最重,醪醴較湯液為重,較毒藥則輕,安有病深用毒藥,大深反用醪醴之理乎?是醫治之道,有主有齊,湯液 醪醴者,古之主(主)治法也,毒藥石鍼者,古之齊治法也,故病淺只用湯液,即能愈矣,深主湯液,更齊藥石,大深則主醪醴,齊之以藥石。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一、始方正方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抒見】 診要經終論:「天氣始方」「天氣正方」,方非虛詞,應釋其為文也, 按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注方猶文章也,但各家釋方曰正,其義甚澀,無論初春,天氣稱正費解,即至正方之句,作正正讀豈順乎?始方者,孟仲春月,天氣初復,漸轉暄和,萬物啟萌,文華始見,故有始方之喻,言天之文章肇端也。正方者,春夏之交,陽氣臻盛,文華繁茂,故有正方之喻,言天文章正昌時也。
二、間者環也
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也。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懈惰。……秋刺春分。病 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中心者環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腎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
【抒見】 本論:「甚者傳氣,間者環也。」間為減損之義,始與甚字相對,甚言其病重,間言其病輕,甚者鍼後,須待傳所勝方愈,輕者不待傳,時經環周可愈也。按間,廣韻釋為瘳也,正字通曰:「病恆在身,無少空隙,今病既損,有空隙,故謂病瘳為間也。」若作其他之講,文不暢順且紆。
三、刺俞刺胸腹
【抒見】 本論:「四時施刺,各示其處」一段,散俞絡俞俞竅等,皆云在脊之穴,觀下文有「凡刺胸腹 者,必避五藏。」可推是段刺處,非泛說也。刺背若誤其處,不愈反增他病,故有春誤刺夏等過,互相回避之戒。刺胸腹而誤處,則有死亡之虞矣。義有伏映,不能不辨。
四、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
刺避五藏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
【抒見】 本論:「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此承上文「中鬲者皆為傷中」而來,特釋明鬲與中之關係也。中者概括五藏,鬲者胸中膈膜,鬲處前齊鳩尾,後齊十一脊椎。藏府部位分三,即以鬲為之界,鬲上為心肺居處,鬲中為脾居處,鬲下為腎居處,舉腎而肝亦該之矣。然鬲雖非藏府,卻與藏府之氣攸關,是其重要之性,實不亞於藏府也,五藏之氣,無不有受於鬲,卻又由鬲傳送,而外出於胸 脇。前云「中鬲者皆為傷中」,皆字括五而言,乃明傷鬲者統傷五藏,中字非只中部,故有鬲與脾腎處之銓釋。
五、布憿
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復刺。刺鍼必肅。刺腫搖鍼。經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抒見】 本論:「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新校正云:「按別本,一作*,又作撽,」憿王氏張氏兩注,均釋為定,馬氏釋為中,且曰著之胸腹之間,無論其費解,然字書都無此釋。*玉篇脛行縢也,即今軍人之裹腿,既曰以布,又何取乎行縢,按行縢為物,大都質品粗厚,就下句單布上刺視之,似不指此。撽集韻音驍,注遮也,依集韻釋,文從義順矣。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一、有餘為精不足為消不足為精有餘為消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抒見】 脈要精微論。「反四時者」至「病名曰關格」。此段文義,明言脈與四時之反正,釋而清晰,能圓其說,馬元臺氏之注,似有之矣。其提出左人迎右寸口,以 配陽春夏陰秋冬,脈與時合為正,脈與時違為反,精謂陰陽經之氣強盛,消謂陰陽經之氣衰損,反者是不相應,名曰關格。余從其說,惟微感其文綜錯,特為製表以明,則易辨矣。 「有餘為精」二句,義自豁顯,應太過反不足為精二句,文即涉晦,茲依馬氏之意,簡以出之,春夏人迎應太過,而反使應不足之寸口得其精,寸口應不足,而反使應有餘之人迎得其消,秋冬人迎寸口之義亦準乎此,故下文謂陰陽不相應,名病關格。又「精」於此,應讀婧音,集韻子正切,注強也。
此處一段,共為七句,前無問者,或有錯簡,不然,即是自說。最難解者:「不足為精,有餘為消」二句。前人於此,或略而不言,或繁而辭費,求解而益增惑。茲逐句而釋,似較簡明:反四時者一句,乃謂春夏陽脈有餘,忽陰有餘,此時陰脈應不足,忽而太過,故曰反也。有餘為精二句,係注釋與定名,曰精即強盛也,曰消即衰弱也。應太過不足為精二句,是解其理,此二句讀法,皆以上三字一讀。義謂春夏陽脈應太過,而為應不足之陰脈反加精強,此時陰脈應不足,而為應有餘之陽脈,反形消弱。陰陽不相應二句,是其結論,上句病因,下句病名也。
二、脈其四時動奈何五者問答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時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在脈......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予。甚饑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甚。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當耎而散者。當消環自己。......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病當折腰。其耎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今不復也。
【抒見】 本論。帝以五事發問,曰脈其四時動,曰知病之所在,曰知病之所變,曰知病乍在內,曰知病乍在外,各曰奈何?岐伯所答,豈能置此言他,但其所答,有事項,有理論,文較複雜耳,實非儱侗含混,而不條目。自與天運轉大也起,至脈合陰陽止,此之一段,是答脈其四時動也。自陰盛則夢大水恐懼起,至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止,此之一段,是答知病之所在也。自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起,至知外者終而始之止,此之一段,是答知病在內在外兩問也。自心脈搏堅而長起,至當病少血至今不復也止,此之一段,是答知病之所變也。
三、中規中矩中衡中權
【抒見】 本論:「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規矩衡權等物,狀脈之象也。注家釋權,沈石下垂,尚能體會,餘則縹緲難索矣。如以規為圓象滑,以矩為方象正洪盛,以衡為平,象輕澈而散等,反不若直言滑洪濇沈,思而易知,加以喻辭,轉而晦暗,豈本論之義,此釋注之誤也。竊觀諸器之狀,略悟設喻之由,規器圓輕按則在指下,重按則流走他處,故取規圓轉,狀其滑也。矩則曲尺,橫頭短而豎身長,取矩形長,狀洪盛也。衡懸以權,徐徐推使進退,求前後互不低昂,而得乎中,取衡徐推得中,狀平濇也。然中國尚文,文好取偶,故提規必配矩,說衡必帶權,亦少有以文害義之嫌,惟善讀者,宜索其義,得不取櫝遺珠,其庶矣。
四、心脈急少腹有形胃脈實脹虛泄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如何。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帝曰。病成而變。何謂也。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
【抒見】 本論:「診得心脈而急,少腹當有形,診得胃脈,實則脹,虛則泄。」少腹有形,小腸病也,實脹虛泄,脾之病也,此明表裏相關,脈氣相通,病表則亦影響於裏,醫裏則必有益於表也。僅言一藏一府,不過舉此例餘,非只此二藏府如是,其化藏府無不如是,所以舉斯二者,以其各為藏府之宗也。心為諸藏藏之君,胃氣乃五藏之本,但舉二宗,餘該之矣。
平人氣論篇第十八
一、間藏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无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已。
【抒見】 平人氣象論:「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已。」所謂間藏者,注家各有紛歧,往往失於深求,致易解者反晦。間者隔也,藏者諸藏也,間藏者一藏居中,阻隔甲乙二藏之剋制也。此如兩軍交鋒,有第三者居中緩衝,俾戰危得解,而弱方不致大傷也,間藏如是,故病者貴乎有此。例肝脾兩藏,而有剋制,肝為勝藏,其病直傳不勝之脾,病當加重,醫亦難醫。倘肝病不傳入脾,而傳於所生之心,是心為肝脾之間隔,不使有所剋也,以順生論,肝木心火,心火生脾土,而心 正居肝脾之間也,故曰間藏,得此者病易已。或肝病不傳於心,而傳肺金腎水,皆謂之逆,不曰間藏也。五藏皆有間藏,類推可知。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一、弦鉤浮營四脈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耎弱。輕虛而滑。端直而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 脇胠滿。
帝曰善。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 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欬唾。下為氣泄。
帝曰善。秋脈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欬。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帝曰善。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沈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中清。脊中痛。少腹滿。 小便變。帝曰善。
【抒見】 玉機真藏論。岐黃論四季脈象,弦鉤浮營,雖散見各篇,而平人氣象論及此,譬喻解釋,較為豁顯,糾正粗工,至為鉅重,此數種脈,必先得其本象,而後再察平與病,復言過與不及,是先以本象為準,方知現變之一焉。春弦只曰端直,曰如揭長竿末稍,而世言弦 者,必加強勁則誤矣。夏鉤曰來盛去衰,帶鉤兩端,一寬一窄,一直一曲,盛喻寬曲,衰喻窄直,曲喻鐵可彎鉤,狀其雖盛寬而能柔和,直如弩末不穿,狀其雖衰窄而不枉橈,而世言鉤者,但稱彎曲,一指求抑三指求歟,不能無惑。秋浮曰輕虛以浮,來急去散,而有解秋浮為毛,謂「草木花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存,若毫毛也。」枝若毫毛,象並不似,脈要精微論,論曰「春日浮」再如在表之症,其脈亦浮,凡此數種,豈曰無別,而所別者,在輕虛來急去散,自不同於春脈魚游,亦不同於表症洪數。冬營曰沉以搏,即精微論之君子居室。再去脈如數,馬氏釋為如數物然,亦有作細作促者,均嫌曲折,數實為遲之反,謂其去疾而已矣。
二、弦鉤浮營與規矩衡權及毛石
【抒見】 本論。四季之脈,曰如弦鉤浮營。脈要精微論。曰應規矩衡權。平人氣象論。曰微弦鉤毛石。一經之說,何其異耶?細玩三處,起首之字,曰應、曰如、曰微,可悟其意,應者當其正常也,如者有異所象也,微者異而不甚也,是如與微,皆非常脈,乃四時轉易,感觸播動之態,以非常而輕微,不作病論,然亦有分寸申縮,浮營者衡權之微變,毛石者衡權之顯變也。蓋春夏生長,陽盛而 變輕,秋冬收藏,陽衰而變顯耳。故論曰:如弦鉤浮營,反此者病,如何而反,過與不及也。論曰:微弦鉤毛石,多甚則病,但則死矣。至規矩衡權,則無過與不及,多甚但之辭,是以知獨此正常,餘皆異也。
三、重強
帝曰。四時之序。從逆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帝曰。惡者如何可見。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抒見】 本論。脾脈一節,不及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釋者多以強為剛解,亦知文義難通,蓋不及矣,又何剛焉,遂曰脾弱而胃強也,或謂是邪強也,皆不免於迂曲附會。論曰:「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四旁喻餘四藏,謂脾之氣,輸於四藏,始各得其和善也。又曰:「如鳥 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易曰:「艮黔喙之屬。」艮土也,鳥善以喙止物,喻脾不及,濡滯不行四藏,五藏各開竅於上下九陰,脾氣濡滯,故九竅不通。脾自不和,四藏因以不和,故曰重強。按集韻、韻會、正韻,強其亮切,彊去聲,韻會注:「木強不柔和也。」重強者,脾氣不及,滯而木強,四藏少奉,塞而木強,是謂重藏木強也。
四、五藏受氣於所生及舍於所生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要。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于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 之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五藏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言此氣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氣于心。傳之于脾。氣舍于腎。至肺而死。心受氣于脾。傳之于肺。氣舍于肝。至腎而死。脾受氣于肺。傳之于腎。氣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氣于腎。傳之于肝。氣舍于脾。至心而死。腎受氣于肝。傳之于心,氣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抒見】 本論:「五藏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受舍皆稱所生,難乎別其母子,下文雖分言五藏,母子已明,惟所生兩用,必有乎解,文始得通。竊謂受所生者,指此藏所生之物,則是子矣,舍所生者,指此藏所生之本,則是母矣。受傳舍死,實皆是傳,而別以四名,自有寓意。受死易解,舍字云何?舍者息義,言可得息緩也。例如肝受病氣於子心,不愈傳之於所勝脾,病即深矣,不愈脾又傳腎,則益深矣,反而不危,僅減其奉生之氣而已。肝所不勝者金耳,但由腎而心,由心而肺,由肺剋肝,始至死期,是肝病之腎,有息緩之機,故曰舍。(表圖明之)
注明
(一)受氣所生,氣舍所生,二所生其一指母,其一指子,名詞是一,則易混淆。茲於此表,直稱母子,受氣句曰「於其子」,氣舍句曰「於其母」。求其有別,非敢(已)擅改經也。
(二)「轉則不回」之轉,言轉所生處。即木行乘火,金行乘水之順也,順則生生而轉,不致奇變矣。
(三)「回則不轉」之回,言回於生來處。即水行乘金,心行乘肝之逆也,逆則出變不生,而出剋制一途,故傳所勝者矣。
五、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
然其卒發者。不必治其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今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抒見】 本論。古書錯簡,往往有之,不得其講,不妨闕疑,若紆求之,其義愈澀,如本論「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上句頭上安頭,或釋曰:「肝氣乘脾」讀與下四乘文氣不律,或釋曰:「如外因於邪,始傷皮毛,內舍於肺,肺因傳之肝,肝傳之脾。」甚紆文亦不律。又五藏之志,脾主思而無悲字,並疑悲乃思 悞,疑未解而釋,言自不順矣。竊以本論,有「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是五乘之前,先有五名之綱,再陰陽應象大論,有「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又有「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之句,是兩篇言化悲皆同,而與五志之思異也,至後天元紀大論,卻有「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之句,是與前兩篇之悲異,而與五志之思合也。統而觀 之,將何以解?曰:心肝肺腎之喜怒憂恐,皆為思之所感而發,脾之悲亦為思感而發。天元紀大論曰思,是就其志而言,狀其常也。陰陽應象及玉機真藏曰悲,是就其氣而言,狀其發也。各明一義,細玩自得。至於怒則肝乘,悲則肺乘,而肺肝時連用之,字形易混,或曰,肺肝互錯,易之則文從義順,語可 信也。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一、病風者以日夕死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燥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 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戶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抒見】 三部九候論。論病之死,如九候皆沉細,為陰主冬,夜半死,盛燥為陽主夏,日中死,寒熱平旦死,熱中等,亦日中死,病水亦夜半死,脈乍疏 乍數遲疾,日乘四季死。是皆以陰陽太過而病,值其同氣之時,增其太過之分,加重其病故死,未云五行生剋關係。至風病則曰:「病風者。以日夕死。」注者有釋金氣剋木,有釋卯酉相沖,非不成理,但與全段之文不律。竊謂仍以同氣增過,釋之為順,蓋風八表皆生,非同五行專司一方。按陰陽應象大論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藏氣法時論:「病在肝」「起於春,禁當風。」據此則知病風夕死之意。是風生者木,而非木能生風,又知病風,非畏於木,而畏加重其風,故時平旦不死,若平旦當風,則為所禁矣。子午有風,害而不甚,日夕之風,是東方所不勝故死,死之主因,仍屬於風也。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一、三陽藏獨至
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當俱瀉。取之下俞。陽明藏獨至。是陽氣重并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少陽藏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抒見】 經脈別論。「太陽藏獨至」「陽明藏獨至」「少陽藏獨至」等,乃指足三陽也。以其「獨至」有疑,遂將獨字釋盛,反形紆曲。此承前篇而來,乃診下部之三部,以文有取之下俞,故知其是也。按三部九候論篇,診斷下部,必左手上踝五寸而按,右手當踝而彈,文有「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 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不俱是不俱應彈而至,其應彈至者,故稱曰獨也。然此尚只論脈,似亦不能驟斷,是以獨至之下,更舉病證標明,太陽藏獨至,接有喘虛氣逆,少陽獨至,接有蹻前卒大。雖未言陽明之證,以陽明乃二陽所并,可推二陽之狀,參以斷之,應亦不差,脈證俱合,是真獨至。
藏氣法論篇第二十二
一、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抒見】 藏氣法時論:「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甲乙經本肌作飢,內經各本均作肌,以其難解,故引甲乙經證其訛。然甲乙經之字,是否以其難讀,有人更易,俱不可考。竊意此係句讀 之錯,不必妄改文字,若作「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讀之,則文從字順矣。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一、陰出之陽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
【抒見】 宣明五氣篇:「五邪所見,春得秋脈,至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此處陰陽,乃指天地隱顯,天時春夏陽也,秋冬陰也,地行木火陽也,金水陰也。若天時自體相較,當其令而顯者陽,而隱者陰,如秋冬顯現可曰陽,春夏隱去可曰陰。地行自較,亦以隱顯之勢,稱陰稱陽,理無二致。然天與地,兩者相較,則天總曰陽,地總曰陰矣。是陰陽二字,本無固定,隨時相較,代名而已。本節所言春夏秋冬之季,天時之陽也,所言弦 鈎毛石之脈,地行之陰也。當其陽顯正時,忽得陰隱非脈,是陰出之陽者,陰脈出現於陽時也。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一、先度兩乳間中折之更以化草度去半已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心之俞也。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
【抒見】 血氣形志篇。求背俞法,量乳取則,吳鶴皐曰:「此取五藏俞法,與甲乙經不合,蓋古人別一法者也。」法雖有異,而俞不能有變,王玄子曰:「九椎之旁,乃肝俞也,經云腎俞,未究其源。」馬元臺曰:「復將上隅拄第七椎間,其下兩隅,乃腎俞穴也。」俞穴之爭,起於推度不定,推度不定 ,格於折草之法不明,若折草法明,事即思過半矣。而折草之文,似有錯簡,各注釋家,故不一辭。王釋之曰:「草量乳間,四分去一,使斜與橫等,折為三隅。」原文只言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他草度,取原草中折為二者之一為則,去半,是將此二分之一草,再去一半,此三支草,自是二長一短。王言四分去一,折為三隅,是三支草,皆如是折,義與原文,理欠符合。又有人釋,草度去半,乃取另草,依乳中折二之草,皆謂半度,取半作準。味之文能通順,如是而論,則三草度同,事實則與前二說有異。馬元臺曰:「他草量其去半之中,即對半摺之。」似同二長一短之說,但文晦暗,究何主張,不能遽斷。此節若非錯簡,或有脫文,觀開首 「中折之」句,已感突兀難解。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一、鹽之味鹹至是謂壞府
黃帝問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余欲鍼除其疾病。為之奈何。
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絃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鍼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抒見】 寶命全形論:「夫鹽之味鹹者至是謂壞府」七句,乃答以上「形之疾病,莫知其情」二句。言人之病,留淫於內,必有象現於外,不知者眾工也。鹽鹹木敷三句,借物喻病象也,句須從上下兩截看,上言物下則言象。津液者,凡盜汗遺溺口涎涕淚等皆屬之。聲嘶者,凡聲重失音嗄音嘶喝等皆屬之。葉發者,精華發泄之謂,如伐折之木,必有花葉最後一發。此上者所舉,皆淫內敗外者也。然或望有慧轉,及可支持歲月,所以者何,以其尚有胃府之氣,與以供給,不致遽絕。若留深噦現,是胃府已壞,則非鍼藥能為矣,故在早鑒形知情。
二、一曰治神至五曰腑藏血氣之診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曰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寔呿吟。敢問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鍼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之知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日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制也。虛者寔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抒見】 本論。其一二所言,乃治本固基之術,其三四所言,乃藥物工具之用,其五所言,知所病處及生死期。未言醫者自身,循文可見。若云一二言醫自治,則紆而不順。夫醫必不病,而後始醫人病,必先自治,而後治病,是其原則,開卷已屢言之矣。豈曰此處如此,而無處不如此耶。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一、八正虛邪八風虛邪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而氣至骨。入則傷五藏。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
【抒見】 八正神明論:「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論中言虛邪之處,有處言風,如「所以候八風久虛邪」,有處言氣,如「八正之虛邪氣也」,氣與風原是一事,不過有顯微之別耳。感覺流動之力,顯而著者曰風,但覺涼溫寒熱之度者曰氣。風氣稱邪,皆因不得時正,四時八節,氣按八方而生,時與方違,乃天時不健,不能應時,不健謂虛,不應曰邪,論中名曰「天虛」,即八風之虛邪矣。再八節之前五後 五,時氣天然不足,亦謂天虛。正當節時,氣候不健,不能抗不勝方之氣,不能制所勝方之氣,則此兩方所來之風,皆是風邪,氣是氣邪,應避勿犯。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一、大氣
吸則內鍼。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鍼。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鍼。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呼盡內鍼。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曰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鍼。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大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畜。故曰其往之不可追。此之謂也。
【抒見】 離合真邪論:「大氣皆出,故命曰瀉。」又「大氣留止,故命曰補。」又「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本論「大氣」三處,而講不同,一與三謂「大氣」是邪,二謂「大氣」是真,不過按上下文之意,測度而言,然「大氣」二字,未少變化,終欠暢達,易招 悞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一、脈實滿及春秋生冬夏死
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
【抒見】 通評虛實論:「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腎與膀胱,表裏互資,陰陽並交,咸主生氣,必陰平陽秘,營衛乃治。脈實者,為陰氣充於外,脈滿者,為陽氣溢於外,陰陽錯亂 不守,故脈實且滿也。所現之病,自然陰陽不律,而有手足寒之陰象,又有頭熱之陽象,是不能陰平陽秘調和,離而各趨其極。天地之氣,亦生亦殺,在法其時,使得其調。此病遇陽盛之時,因真陽已溢於外,病固不宜,遇陰極之時,因真陰已充於外,病亦非宜,冬夏陰極陽盛之候,二逆故死。春秋半陰半陽,氣得調和,既不加重偏勢,乃可曰生。
太陰陽明篇第二十九
一、脾治中央長四藏不得主時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抒見】 太陰陽明論篇:「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長者尊上之義,非長養發展之謂也。四時各得三 月,曰孟仲季,季月有四,為地支之辰未戌丑,皆是土運,故辰為夏長,未為秋長,戌為冬長,丑為春長。「各十八日寄治」者,茲以春時為例,季月雖土,而春生於東,行本屬木,二力交互,必有分疆,每一時有六節,春末二節,為清明榖雨,皆已處辰月土中,此春氣之末,木力已微,清明節末三日,土旺治令,榖雨之木,已成強弩之末,力已歸化土之疆域矣。故曰十八日寄治。餘三時,理可類推。「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者,上下四肢,受氣陽明,分辰未戌丑,出寄四隅,等於巡撫使者,傳寄中央之命,而四方之政,無不皆出中央,故脾居中樞為長,而不偏任方時。
熱論篇第三十一
一、兩感於寒
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故不免於死。
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曰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 脇絡於耳。故胸脇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曰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藏六腑皆受病。榮 衞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曰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曰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曰。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抒見】 同篇:「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其事有二,一者傷寒傳經,一曰巨陽,二曰陽明,各有其所現之證,遞至六日厥陰,所現之病俱在,藏與府證同俱,是兩感矣。二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亦是兩感於寒,兩感雖同,生死之機則異矣。前者巨陽三傳而至太陰,設下傳之時,而以上之經病減,則是吉象,縱不減,尚待七日之轉機。後者表裏同病,三日而六經之病全俱,同感難得同減,自屬不治之症矣。
二、時有所遺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榖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抒見】 熱論篇:「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遺」注家皆作留釋,固屬可從,若以病言,卻有未盡,若以字言,亦有他講。失覺失控,身漏液物,皆謂之遺,如遺矢遺溺遺精等。冷熱氣虛遺矢,盡知不贅,遺溺之症有「肺氣虛熱」、「發熱或閉或遺」、「熱甚廷孔鬱結,神無所用,不能收禁者」、「膀胱虛熱」等因。遺精之症,有「脾胃氣化不清,濕熱分注膀胱,竅阻火動。」、「君火不寧」、「相火亢盛」等因。熱甚強食,熱愈多食,而遺矢溺精,皆能致之,遺只解為留熱,似未盡也。細玩經文,時有所遺之時字,及諸遺者之諸字,不僅作遺留釋,理文兩相契合。
刺熱篇第三十二
一、其逆則頭痛員員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脇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衝頭也。
【抒見】 刺熱篇:「其逆則頭痛員員」字書員數也,辭源釋員員閟也,未注明出處,雖可曲解,無徵不足為信,王注謂「似急也」意亦難顯,若以閟釋,設喻勉強解之,假捉鳥獸,閉之籓籠,彼思出之,則奔突四觸,此閟使之然,故曰似急。然何若依數字義,作時重時減解,不較易明瞭乎?且亦不背症象,蓋下文云:「脈引衝頭也」既云脈引衝頭,顯可知矣。脈則搏動不停,時來時去,引之上衝則加重,去而不引則減輕,頭痛員員,脈數引衝使然也。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一、人迎脈
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如何。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抒見】 「人迎」之脈有二:一左手寸部,二結喉兩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為足陽明胃經,此篇所言者,乃第二者。今日診脈,三部九候已廢而不用,只取兩手,右手之關,候脾與胃,從權從眾從今,久經公認 ,暫置不言,若改變其名,則生誤會矣。蓋胃經確為足陽明也,張氏於「診此者,當候胃脈」之句,注云:「胃脈者,手太陰之右關脈也。」諒此是語病而已,決非直認胃為手太陰經,故代張氏,表而解之。
二、人不能懸其病
帝曰善。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藏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抒見】 病能論:「故人不能懸其病也。」懸者,物懸空中,不得安置其處也。如上腭生癰,向下而垂,曰懸癰,飲水流於脅下,不歸化於膀胱,欬痛引吐,曰懸飲,皆形容其空懸之狀。此處臥不得安,伯曰:「藏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胃府水榖之精 ,分輸五藏,而有傷者,不受其精,拒其寄也,是以有病,故曰「懸其病也。」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一、脈至如華
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抒見】 大奇論篇:「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華字王玄子注「謂如華虛弱」,張隱庵注「如華之輕微也」,皆未說明華為何物,不過儱侗推過而已。至馬元臺則曰「似草木之華,按之無本也」。較為顯明,直指為植物所開之花矣,惟花萬類不同,固多柔弱,然確有異處,牡丹芍藥,層層疊疊,荷則葩散而疏,菊則細密合聚,梅則葩輕蕊堅。究謂何種?
脈解篇第四十九
一
、
三陰三陽位次之異
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
少陽所謂心脇痛者。言少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脇痛也。
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于中。故曰病脹。
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
厥陰所謂*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為*疝。少腹腫也。
【抒見】 萬事萬物,皆不離乎陰陽,有天之陰陽,地之陰陽,人之陰陽。更有常有變有兼,綜錯複雜,不能執一。岐伯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所謂常者,寅木為少陽膽,卯木厥陰肝。申金太陽大腸,酉金太陰肺等,乃人之藏腑陰陽也。本篇所言,天地之陰陽也。易經十數,固以奇偶別陰陽,尚以內外別陰陽,十數之前五為內,後五為外,前五以一陽為首,後五以六陰為首,故一六同居北方,而生成水,主冬時而用為藏。所藏之一陽,曰太陽,太者元也,如太極太初太始之例,正月斗柄指寅,為春陽之始,名寅為太陽者,水中所藏之太陽,初生得位,從原本立名也。五月午,為夏 陽之極盛,居南方廣明之鄉,名午為陽明者,表明極廣大意也。九月戌,為秋燥陽收將藏,有入胎之象,名戌為少陽者,推及末後歸宿,而與之也。寅曰太陽,物有本末也,戌曰少陽,事有終始也。亥子曰少陰太陰,處時居方,為冬為北。辰曰厥陰,辰月前十二日,尚屬於厥陰肝木,三陰之次易知,不贅。
刺要論篇第五十
一、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
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
【抒見】 一年十二月,分為四時,以五行屬之,例如春三月,東方孟仲寅卯為木,季辰為中央四支之土,但以出主東隅,不能離木範圍,故上月十二日,則為木屬,後十八日,方正土位。其南西北之孟仲月,亦如之,未戌丑之季月,亦前後兩屬。必以先十二,後十八者,乃一年三百六十日,分五行配之,一行各佔七十二日,春孟仲六十日,加季十二日,木數得七十二也,夏秋冬之火金水亦復如是。四季月各得正位十八日,合之土亦七十二日也。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一、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肺三日死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刺中脾。十日死。其動為吞。
【抒見】 心為二生,肝為三生,腎為六成,肺為四生,脾為十成。馬元臺疑三五兩字相似,此篇或係錯簡,應為肝三日,肺五日,極有見地。竊以逆刺五藏,藏力厚者,可延至其成日死,力較薄者,至其生日,即絕氣而死矣。心為君主,故不待二日,大地為水土二行集體,其力皆厚,能各延至其成日死。張隱庵謂:「天主生,地主成。」按河圖決不如是。又謂陽藏死于生,陰藏絕于成,於此亦不符合。按診要經終論。言刺一段,雖缺肝一條,肺之死明載五日。王注:「四金數畢,當至五日而死」與此合觀,全釋然矣。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一、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鍼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鍼空也。
【抒見】 刺志論。後段實者氣入,虛者氣出,語固渾淪,細玩下文,自得其旨。前人雖有注釋,理不圓者,可以不從,總以達為寡過。若以病釋,症之實者,乃邪氣入居使然,症之虛者,乃真氣出亡使然。若以治釋,正氣虛,必使之實,應以熱氣補入之,邪氣實,必使之虛,應以寒氣瀉出之。
購物車
0
會員登入
購物須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