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語錄

 F26往生的法門
《彌陀經》有這麼講:「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什麼叫多善根多福德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我們依法(呀),依照往生的法門,往生的法門,要多善根多福德因緣,借著阿彌陀佛的無量善根,把他念到我的心中來,一直念(啊)!充實我們的善根(啊)! 再接著用阿彌陀佛的無量福德,我們就跟他學,做出去,怎麼樣來利樂有情,攝取眾生。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執」,你就是深信了,才執持。願,你才能夠保持著,我一定要到極樂世界,因為我已經覺悟到,娑婆世界的五濁惡世,很多的問題,而且生死不斷,所以我發願,我一定要到極樂世界。 「執」就是深信,「持」就是發願,執持名號,念阿彌陀佛名號,執持名號,信願念佛,我執持名號了,我絕不改了。剋期求證,打佛七,用阿彌陀佛去打消我們的妄念,給我們試驗地,沒有念佛的時候,跟有念佛的時候,有什麼不同(呀)? 我們平時有沒有一心不亂,不要以為我不亂喔!真的嗎?你對阿彌陀佛一心嗎?老老實實的念佛嗎? 你對阿彌陀佛沒有信心,阿彌陀佛就不能消你的災難嗎?不夠力嗎?你要聽佛說的,依法不依人(啊)。 了脫生死,這麼重的,都能夠替我們的業,整個帶到極樂世界去,為什麼你還要自找麻煩? 所以要往生極樂世界,真的不容易(呀)。一心,很難一心;不亂,很亂。 偈子: 徹悟禪師說:說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趣實堪悲。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F25信願堅固

「設我得佛」,假設我成佛了,「十方眾生」,就不分哪一方,「至心信樂」,你有至誠心,你相信,你樂意,「欲(願)生我國」,你發願要到我極樂世界來。 「乃至於(出音不出字)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乃至於十念,你假若不能夠往生,到我這個世界來,我就不取正覺。 我既然能夠得取正覺,成佛,我這個願,絕對可以把握,可以幫助你,就看你了。 「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只有造五逆罪,毀謗正法的罪,你自己障礙,你自己不願意來。 只要你願意來,我一定接你。 假若說,我無始以來造的業很重,我臨命終時,怕我那些冤家、那些債主來攪亂我,那個時候穩不住怎麼辦? 不要緊,第19願就教我們深植福德,善根福德,借阿彌陀佛無量善根、無量福德,把阿彌陀佛念到你心裡來,充實你的善根,再把阿彌陀佛的無量福德,再把它做出去。 到時候「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在臨命終護持我們。 在臨命終,命快要結束,這個時候最重要了,只要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很清楚地,經本就跟我們指出來。 所以要多善根多福德的因緣(啊),你才有信願堅固(啊)。 *出處:念佛的目的96-11-3(2007)竹北 *偈子: 徹悟禪師說:說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趣實堪悲。 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阿彌陀佛第18願: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阿彌陀佛第19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



F24佛法目標

念佛的目的在哪裏? 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念其他,修其他的法門,都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門很多,有八萬四千法門,我們為什麼只念阿彌陀佛? 我們必須要認知、要認識。法門很多,我們都可以修啊!為什麼一定要念阿彌陀佛呢?念佛,是掌握佛法最重要的地方。 信佛都信了,學佛這也學了,很多的法門,掌握到念佛(了),這已經到了核心(了),最重要的地方(了),我們已經掌握佛法的中心,這佛法的重點了。 我們要知道佛法,目標是在哪裏?佛法目標就是為了脫生死。在《地藏經.閻羅王(眾)讚歎品》,問過本師釋迦牟尼佛,這些,從幽冥界被地藏菩薩救度之後,到善道,為何不在善道去解脫呢?為什麼很快又回來呢? 佛就答覆:眾生啊!得到了好處的時候,就忘記了那個惡的地方,忘記,又不斷造業(啊),因蔓不斷(啊)。 所以,惡的習氣,遇到惡的,又一直延伸輾轉;遇到好的,他不會好好把握,去好好地解除,輪迴生死的根本。 佛為何出現於世呢?就是為了生死的問題,世間最大的痛苦,莫如生死啊! 注:地藏經-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地藏經 》久遠劫來。迄至於今.度脫眾生.猶未畢願。慈愍此世.罪苦眾生。復觀未來.無量劫中.因蔓不斷。
 出處:念佛的目的96-11-3(2007)竹北 偈子: 徹悟禪師說:說著蓮邦雨淚垂,閻浮苦趣實堪悲; 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



F23 生則絕對生

這一句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他願意,把他成就的果報給我們,叫我們去修,所以借阿彌陀佛的果地覺,做我因地的心。 「借果修因」,修因的時候,就涵蓋阿彌陀佛的果。「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把阿彌陀佛的果,貫徹到我的心源裡面來,所以一念佛就是佛,很奇妙,只有這個門餘大道,就直接,心通到阿彌陀佛裡面。 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所以當我們要往生的時候呢?「生則絕對生」,因為我們往生絕對的,常常念佛,常常跟阿彌陀佛相通(啊)。阿彌陀佛在哪裡?在極樂世界,生則絕對生。 去則實不去,你去哪裡啊?去極樂世界。從娑婆世界的法界,去到阿彌陀佛的法界,其實那有去?都在法界而已(嘛)。 因為我常常念阿彌陀佛,我就到阿彌陀佛的地方,所以我們一到阿彌陀佛的地方,這娑婆世界的恩恩怨怨,一下子去除,把業全部帶到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去處理。 我們修的這個法門,都在經典裡面,依據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跟我們指出門餘大道,八萬四千法門最高的,最上一著,門餘大道,直通極樂世界。 因為我們的心,跟阿彌陀佛的心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堅持這樣,絕不動搖、絕不參雜,一句單單純純的。 有一些障礙,就自我障礙。我們只念阿彌陀佛,這是依法不依人,是依據我們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 只要照這一句佛號,注意這一句佛號,絕對感應道交。
出處:正確的知見960602(2007)
偈子:念念不忘淨土 心心不離彌陀

 

F22滅無量罪 得無量福

《觀無量壽經》教我們,你念佛就是佛,我們現在是博地凡夫,只是在我們真的虔誠念佛的時候,這時候就是佛。 我們要做佛,你要主動出擊,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業,等著我們。當我們沒有在念佛,我們沒有在做佛事,有時候一煩惱,心裡攀緣,那些過去的業緣,就趁虛而入,煩惱就來,業障、業報就到,所以我們要常常在佛裡面。 所以觀世音菩薩,他在《大悲心陀羅尼經》,叫我們眾生,你要念我本師阿彌陀佛,你要念我的老師阿彌陀佛(啦),要「專持名號」,要專(喔),你念阿彌陀佛,你要專持他的名號(喔)。「常須供養」,必須時常去供養阿彌陀佛,去親近阿彌陀佛,所以我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念著觀世音菩薩的老師,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無量的,無量的光、無量的壽命、無量的福報,他就會降福給我們,把我們無量的罪業,把它消除掉,滅無量罪,得無量福,這是現在。 當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彌陀如來授手」,阿彌陀佛如來,他就授手接引我們,「摩頂告曰」,跟我們摩頂,告訴我們,「汝莫恐怖,來生我國。」不要怕,來,來我那裡,跟我們接走。
​​​​​​​

 

F21萬德洪名

「萬德洪名」 很多的眾生,不能夠跟諸佛合在一起,都執著我,我們佛性無法顯現(啊),所以佛來指點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可以跟諸佛打成一片。 那怎麼打成一片呢?當前一念就是我們如來德性。只要我們當前一念,趕快借阿彌陀佛,安在阿彌陀佛裡面,一起分別,回到阿彌陀佛來。 你只要跟阿彌陀佛的心性合在一起,阿彌陀佛心性,盡虛空遍法界,跟十方諸佛的佛性融為一體,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什麼時間、什麼地方,都是阿彌陀佛的法身。 我們一念阿彌陀佛,借阿彌陀佛的無量,也跟諸佛合在一起,諸佛跟我們融入,都知道我們有什麼業障、有什麼習氣、有什麼問題。 當我們在念佛的時候,阿彌陀佛佛光普照,破解我們無明業識,諸佛來護念我們,「護」就是保護我們,「念」,你念佛,跟佛融為一起,雖然你不知道,佛知道你,護念啊! 所以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受諸佛的護念,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叫做法界藏身。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等於整個法界的圓融體。 一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法界圓融體,等於你念到一切諸佛了,所以叫「萬德洪名」,「萬德」,就是具有諸佛之德,「洪名」,十方世界諸佛都知道。
出處:正確的知見960602(2007)
偈子:念念不忘淨土 心心不離彌陀


--------------------------------------
F20 一心二力
佛跟我們說(啊):斷惑證真,明心見性,非常困難,所以在這八萬四千法門,另外提出一條門餘大道,這條路就淨土念佛法門。 其他這些法門,都是要靠自己去斷惑證真,而門餘大道,淨土念佛法門(呢),除了我們自己的力量,我們還可以請佛菩薩來幫忙,叫做「二力相應」。 「一心二力」:「一心」,就是念阿彌陀佛;「二力」,是我的力量以外,還有他力。他力除了阿彌陀佛以外,還有很多的諸佛。等於你念阿彌陀佛,就通到一切諸佛,就可以蒙受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這是在《彌陀經》裡面,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叫著舍利弗說,「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徧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十方諸佛都是異口同音,這麼稱讚的,叫我們相信的。 只要眾生聽到這一部經的精華,「聞是經受持者」,你聽到這一部經,而來受持念阿彌陀佛的話,就可以通到一切諸佛,受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護念到你得了無上正等正覺,你成佛了,不必人家護念了。

--------------------------------------
F19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要能夠將來往生很順利(呢),就要在佛法上,把佛菩薩跟我們建設的理念,我們照這樣來把它實現出來,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在一代時教裡面,特別指出很重要的一條路。 佛菩薩是慈悲為懷,「慈」就是給大家得到安樂,「悲」是拔除眾生的痛苦,「慈悲」,是佛菩薩的本懷,那麼這裡面,還要澈底的,叫「大慈大悲」,「大」是「大而無外」,他的心要給大家,都能夠澈底的,得到安樂。 我們苦的什麼?就是我們生生世世,無法解決的問題(啊),就生死大事啊!佛在《法華經》裡面有說:「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佛來出現這個世間,是為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就是所有沒有辦法解決的。 六道眾生從無始以來,不斷的生死、生死、生死,從生一直到死,就接受了我過去的,無始以來業的習氣,業的種子,又不斷地,遇到因緣而造業,一直造業、一直受苦,不斷的造業、不斷的受苦,一直到死。 這個生死大事,沒有人能夠解決啊!只有佛(呀),佛來這個世間,指點我們生死的大苦,教我們怎麼解脫生死。 生死的根源,就是在我們無始的無明,這無始的無明,不斷的產生迷惑顛倒,由身口意去造業,由本身又去受苦,這根本的問題。 要怎麼解決呢?就從生死的根源,把它解除。第一個就是我,由於我,執著我,就產生煩惱。所以教我們怎麼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F18執持名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才能夠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 一聽到,你去執持名號,因為你已經對佛所講的,深信不疑,我需要阿彌陀佛幫忙我,所以「執」,念住在我的心中。「持」,怎麼樣來保持這個目標。 我不要再生死輪迴了,我願意到極樂世界,這個願啊!保持不變。所以我就執持名號,信願念佛,只要我「一心」念佛就「不亂」, 淨土念佛法門,在《阿彌陀經》裡面,教我們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一心不亂。 在《無量壽經》教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在《觀無量壽經》教我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教我們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華嚴經》最後一著,教我們要到極樂世界,不要雜,雜就亂,你修淨土念佛法門,只有阿彌陀佛,沒有其他。 為什麼我得不到(啊)?因為你沒有做到啊!叫我們很單純的念佛,你偏偏要去參雜。這句阿彌陀佛,不好念,因為你在念佛的時候,一定會有妄念出現,妄念常常跟你干擾。 你要念佛單純,很難(喔),很不容易(喔),我一念佛妄念進來,怎麼辦呢?不要理它、不要管它,我只管我的心跟佛有沒有在一起。 把這句佛號,從我心中,把它提起來,用口把它念出來,用耳朵又跟它聽進去,這樣三輪循轉,這句佛號,繼續在你的心中。

--------------------------------------
F17借果修因
《無量壽經》教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發菩提心」,我要發出覺悟的心(啊),「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佛跟我們講,你就直接念阿彌陀佛,靠阿彌陀佛來使你的慧命能夠成長。 念佛成長慧命。怎麼念呢?借著佛的果,做我的修因,是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說,你可以借阿彌陀佛的力量,來幫助你。 佛很多,為什麼只叫我們念阿彌陀佛呢?他說:「十方三世佛阿彌陀佛第一」(啊)。 在《彌陀經》,釋迦牟尼佛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有障礙,故名阿彌陀」,阿彌陀佛無量的光明,普照十方。 「應知無量光,能從極樂含沙剎」,阿彌陀佛的無量光,能夠從極樂世界涵蓋十方所有的世界。你只要念,阿彌陀佛會跟我們加被,他無量光突破整個空間,所以釋迦牟尼佛教我們,你念阿彌陀佛!借阿彌陀佛無量的力量,把我們很多的業緣、業障把它破解掉、克服掉。 借果修因,借著阿彌陀的果地,做我的因地,我在修因就借著阿彌陀佛的果,因該果海,阿彌陀佛無量,像海一樣,一望無際,深不見底,你不知道(啊),所以叫做不可思議的力量,你借著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力量,來安頓自己,煩惱一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把這一些煩惱克服掉。

--------------------------------------
F16懺法

一切都離不開因果關係。所有的一切,跟我的過去、前生、前世都有關係,所以要覺悟啊!人生是無常的,那無常之中,我怎麼過著非常歡喜、非常安適的日子,遇到業緣來就覺察,這是我過去造的業,現在業相出來了,那怎麼辦啊?要有方法去化解、去把它減輕。 所以我要用什麼方法呢?你只要有覺悟的方法,就可以解決問題。因為這些問題,會使我們產生身體的病態,也會產生我們心裡的病態,那麼身心的病以外,還有業障的病,我要怎麼去化解,去把它消除掉,這是很重要的。 「罪若起時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此則名為真懺悔。」你要覺悟、覺察到,罪業起來了,業報要來啦,或者心裡上要想去做壞事,不管是你還沒做,要想做,或者是已經做了,或者已經顯相了,這個罪若起時,這個罪業呢!起來的時候,要怎麼把它懺除掉呢?因為那些罪是從心裡上引起來的,這個心是我們眾生的業識心,那個業識心呢!你會去想要做這個,想做那個,那麼這些罪業的源頭就是心,所以要把這個罪業,從根本上去把它解除掉,所以罪若起時將心懺(啊),我要用我的心,把這個罪業去掉。 因為心是源頭(啊),我要把這源頭拿掉,用什麼方法呢?我們這裡叫(教)大家念佛,是釋迦牟尼佛跟我們提示的,叫(教)我們一心念佛。
出處: 猶自光明照十方-最究竟的成佛方法
偈子: 念佛方能消宿業 竭誠自可轉凡心


--------------------------------------

F15憶佛念佛

「憶佛念佛」,只有念一句佛號嗎?就是這一句佛號,你一雜就亂,所以一般人不懂,(唉喲!)你只有念阿彌陀佛,不夠啦!你要知道阿彌陀佛,是唯有佛與佛才能知道的。 《無量壽經》裡面說:聲聞與菩薩,未能究聖心(啊)。連佛的心都不知道,因為境界還沒達到,只有佛才知道佛。 佛跟我們講,教我們念佛,執持名號,我們聽佛的話,聞說阿彌陀佛,我執持名號,我要練功夫的話呢?我要「打佛七」,平時練我的功夫,達到一心不亂了嗎?沒有。我要練的時候,我才知道說,我的妄念那麼多,一念佛,妄念,(哇!)一直出來了,才知道自己的功夫,太差了。 那太差,我還是拼命的念,集中火力,產生那種力量,每一天都是一句佛號,念到底,沒有其他的念頭,你念佛又有其他的妄念進來,可見我們的功夫不到。假若能夠一直念,念到相似一心,你就可以控制你的妄念。 不受內惑所亂,一句佛號把那些內惑,那些問題把它控制下來;不受外境攪擾,因為你一句佛號,就把這種種的、內外的,這些攪亂境界,控制下來。 「不亂」,你能夠做到這樣,遇到什麼事情,你不亂了,假若你這樣功夫再加,念到心佛一如,你的心跟佛打成一片。「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念到這種地步了。「一念」,念阿彌陀佛,把所有妄念都完全控制下來,妄念俱寂。
註: 《無量壽經》聲聞或菩薩,莫能究聖心
其他:此外,別的。

 

--------------------------------------

F14 轉念

我怎麼樣把心裡轉過來?用阿彌陀佛把它轉過來。胡思亂想,趕快阿彌陀佛,我一想起某某是非的問題,我就阿彌陀佛,不要被這些是非問題在那裡攪亂,保持心裡上的清淨,般若心性就顯現,常常這麼練,遇到什麼事情就很清楚,般若心性,永遠就是那麼的光明。 所以「止」,就是把妄念停止,靜(淨)下來,那麼你的心性,般若心性常常照著、觀察著,很清楚。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我的妄念,都能夠控制下來,「般若德」,就顯出來了。「法身德」呢,所作所為借假修真,就在做這些利樂有情的事,這個身體變成了法身,身體才是非常有用的,自然什麼事情要綁你呢?綁不住,「解脫德」就在裡面。 你有「般若德」,你有「法身德」,你就有「解脫德」,什麼樣的事情要綁你,給你憂悲煩惱,我不接受,我的業緣、業障來了,我用法身來轉,處處在解脫(啊),這才算是學佛(啊)。 「般若德」、「法身德」、「解脫德」,這叫三德秘藏。我們怎麼去用它?我從心裡上先建設,先把阿彌陀佛來轉我的心,把那個妄念,障礙我般若德能的,那些糊里糊塗的,把它控制下來。
出處: 猶自光明照十方-開發自心的德能
偈子: 世上萬般渾是夢 無如急早念彌陀

--------------------------------------

F13換心

明明知道這個身體不是我,可是還是我,看得破,忍不過。這不是用吹牛的,你要實際的功夫拿出來的,沒辦法斷,怎麼辦?所以佛才教我們「換心」,把我們的意識心換成佛心。 這些妄念,是非人我,在那裡攪亂的時候,你知道這一攪亂,你的般若心性就被蓋住了,我就把它轉掉,用什麼轉?用阿彌陀來轉。 這是我們教主教我們的,「聞說阿彌陀佛」,你就借著阿彌陀佛來轉我們的心,一有意識分別,是是非非,阿彌陀佛趕快念在我心中,一直念,把這些是非人我,把它控制掉,因為是非人我會起煩惱。 大勢至菩薩教我們,「若眾生心」,你是眾生心會跟著人家是非人我,在那裏起憂悲煩惱,你要知道這都是世間上的亂象,你要靜下來觀察,我趕快憶佛、念佛,「轉心」。 憶佛,明記不忘,要記住啊!記住什麼?我的心性跟佛的心性一樣都有般若德,都有法身德,我不要跟這些眾生,都在搞一些烏煙瘴氣,造業的這些現象,我要靜下來。 我的心性,跟佛的心性是一樣的,所以我憶佛,我要怎麼樣保持我的心性,不要被這些攪亂,那怎麼辦呢?念佛,轉念。 想這些是非人我這種心,把它轉到阿彌陀佛來,你起什麼樣的念頭,我就阿彌陀佛,不管誰對?誰不對?我不管了,我只鍊我的心,保持我的心性能夠淨下來。
出處: 猶自光明照十方-開發自心的德能
偈子: 世上萬般渾是夢 無如急早念彌陀


--------------------------------------

F12 法身德 ~利樂有情

「法身德」是無形無相。那我要「借假修真」,我這個身體是假的,是暫時給我用的,要受業報的身體,要承受我過去造的業。現在身體要去受的,我就把它轉過來做「法身德」。 法身的德能是做什麼?法身在利樂有情(啊),我這個身體,來利益眾生,幫助眾生,那我的身體就轉,就不是肉身(了),身體在做法身的工作(了)。會用,當下你這個身體肉身變成法身 。 「學」佛,佛在做什麼?佛在做慈悲、利樂有情。「慈」就是給予眾生得到安樂,「悲」就是拔除眾生的痛苦,你去做這個慈悲的工作,這是法身所做的。 所以法身,借著示現的佛、示現的菩薩, 他們都在做法身的工作(呀),那你也可以學啊,學佛(啊)。 佛的境界很高,那要怎麼學呢?學菩薩道、行菩薩道。 什麼叫菩薩呢?「菩提薩埵」簡稱為菩薩。什麼叫菩提呢?「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我是眾生,但是我在學覺悟了,我在學菩提了,我就是覺者。 但是我的身體還是眾生,還是有情感,那我要怎麼樣把這情感、情識化成「般若」所做的?般若智慧做的就不會害人,般若智慧去做出來的、講出來的,都是利樂有情的,都是以慈悲為懷的,那你學佛,才學得到佛啊!
出處: 猶自光明照十方-開發自心的德能
偈子: 世上萬般渾是夢 無如急早念彌陀


--------------------------------------

F11 四正勤

「已生惡令速斷」,惡的習氣(啊),壞的脾氣(啊),已經發生(了),在造作了,不、不、不!惡的我不要,已生惡令速斷,趕快斷掉。 「未生惡令不生」,要覺察,才知道說,我現在起心動念,我所做的這個事情,我所講的話,身口意究竟在做什麼? 凡是會害人的,我就不要,惡的會害人、會害自己,存心不做這一些, 我存心要做好的。 那假若我現在在做好事(呢),已經在做的好事,有沒有成就(啊)?有做起來了嗎? 「已生善」,已經生的這些善事,我有沒有盡心盡力把它完成,我要把它功德圓滿,把它做起來。 「未生善」,有沒有什麼好事可以做(啊)?只要利人利己的,都是好事,你去注意。 你平時都是這麼覺察,反省自己現在所作所為,過去已經過去了,我無法挽回(了),因為過去,前生前世造的,我當時迷惑我不知道(啊),造出種種業緣、業障,我只好順著接受(啊),我不埋怨別人。 我前生前世,過去怎麼那麼迷糊(啊),造出種種的業(啊),那現在我要修行,修改我所作所為,我來修行(了),把不好的改掉,好的把它做出來,這才是學佛啊! 【四正勤:已生惡令立斷 ,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速生】 參看《阿彌陀經講表P.40》

--------------------------------------

F10 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遇到境界來,就去造業。業的種子,遇到境界來,就有業感,又去造業,所以才有業報。 我們每一個人遇到境界來,觸境而生,遇到、接觸這個境界,他就去造業,就生起來,我們迷在裡頭。 那我們來學佛,我知道,我要怎麼來脫離這個痛苦呢?先把身見破解,但是你說要破解,要怎麼破呢?他就叫你先認識,身體是四大假合的。 這些肉體會滅的、會變的,從嬰兒一直變,變到老人,變到死,所以這個身體,不是真的,是假合的,暫時幾十年給我們住的,真正的我是誰啊? 這個神魂,還不是真的我。我的心性跟佛的心性,所有眾生的心性都是同一個法體,所以才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所以他要成佛的時候,就講了一句話:「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德性。」奇怪,不是我現在成佛,有如來德性,其實一切眾生皆具有這種如來德性啊! 那為什麼變成眾生呢?由於意識分別執著,都在想東想西,胡思亂想的意識心,而且執著這個身體是我,這個是你,是非人我等等,都是意識的心,不是心性的心。都認假的為真,不會用真的,我們真的是跟佛一樣的,如如不動的心性,但是都沒有用。

--------------------------------------

F9 無有眾苦 但受諸樂

無有眾苦,但受諸樂 佛教我們念佛,我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就念著,以念制念。我平時這麼念,到了臨命終也是這麼念。 「定下來」,我不要攀緣,我時時能夠把心裡靜下來,能夠定下來,就靠著阿彌陀佛,使心裡靜下來。 所以「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只要你一念佛,平時這麼跟佛相應,到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來了,知道我們的時間快到了,等著、保護著我們。 當在臨命終時,我的冤家、我的債主會來討債。聖眾: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很多的大菩薩,就跟你保護著。唉咦!你不能來攪亂。人家在念佛啊!不能來干擾,聖眾是來保護著你。 「是人終時」,這個人生命結束的時候,「心不顛倒」,還是在這句佛號裡面,沒有起顛倒。什麼叫顛倒?離開了阿彌陀佛,沒有念阿彌陀佛就是顛倒。 只有這句佛號還繼續念著,「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阿彌陀佛馬上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離開了娑婆世界的生死問題,靠著阿彌陀佛的願力,接引我們離開生死的地方,你一到極樂世界是蓮華化生,是你的法身所現的,法身「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啊!
*出處: 猶自光明照十方---修學的目標
*偈子: 「世間大事唯生死,不念彌陀更念誰」


--------------------------------------

F8 我見是利

《佛說阿彌陀經》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說:「我見是利」,就是我們的教主說:我看到最大的力量,利益是什麼?阿彌陀佛的力量。 所以叫著舍利弗說:「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阿彌陀佛的功德利益,是沒有辦法想像,你怎麼講也講不出來,但是你只要念佛,你就可以得到利益。 世界無量的,諸佛也是無量的,諸佛都在他們的世界裡面,在勸他們的眾生,當信是不可思議功德,你應當要相信啊!淨土念佛法門是不可思議功德啊。 因為你念了之後,阿彌陀佛佛光普照啦!並且你一念佛,諸佛來護念你,諸佛來保護你,來念你。保護,就是一切惡業不要來找你,使你的善念能夠發揮出來。 我平時就是一直念佛,把阿彌陀佛念到我心中來,控制我的妄念,當我心裡亂的時候,我要靠著阿彌陀佛,使我心裡靜下來,完全在阿彌陀佛的裡頭,靜下來,躲著。業緣來,我要躲在阿彌陀佛的慈悲光明之下,你只要靜下來念佛,自然那些業緣就找不到你。 所以你只能夠念佛,念到一心,跟佛相應,你就不亂了。不亂能通啊!跟佛相通啊!一心能靜下來啊,就躲在阿彌陀佛的裡面,自然災難可以消除。 佛光一照,「善心生焉」、「歡喜踴躍」,天天在歡喜之中,一直在做好事利益眾生。 你平時這麼念,念到我臨命終也是這麼念,平時你所行的,跟你的目標是一致的,「平時就是臨命終時,臨命終時靠平時。」
*出處: 猶自光明照十方---修學的目標
*偈子: 「世間大事唯生死,不念彌陀更念誰」

--------------------------------------

F7 息慮靜緣

修行人要怎麼樣使三業清淨呢?最重要是「心」,心亂了,所以造口業,心亂了,就找身體去造業,所以怎麼樣控制心裡,給它安定下來? 怎麼控制呢?「息慮靜緣」。怎麼樣使我們的心能夠休息,不要妄念紛飛。「息」,休息吧,把念頭休息吧! 「歇即菩提」,休息了之後,你的菩提,覺者,覺悟才能夠出現,你的般若心性才能夠顯現,所以休息吧! 「息慮」,把在那裡考慮東、考慮西,這一些的種種妄念休息下來。「靜緣」,我們天天在攀緣誰、攀緣誰,都在攀緣啊,所以把心的攀緣能夠也停下來。 「息慮靜緣」,把那種緣能夠靜下來。心裡靜不下來,你看這樣怎麼辦呢?念頭就是一直在起啊,那怎麼辦? 《大集經》裡面講到:「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出離生死。」只有念佛,能夠解脫生死的問題。 「名以召德」,你一念阿彌陀佛,就有無量的力量,慢慢的薰染,使你的心也安定下來。「以念制念」,以阿彌陀佛的念頭來控制我們的妄念,佛的力量借給我們用。 阿彌陀佛的力量是無量的,無量的善根、無量的福德、無量的能力,看你怎麼念。 你只要念,跟佛相應,能夠定下來,不只是阿彌陀佛會幫助我們,十方諸佛都在讚嘆這個「念佛法門」。
*出處: 猶自光明照十方---修學的目標
*偈子: 「世間大事唯生死,不念彌陀更念誰」

--------------------------------------

F6 覺察覺悟

《法華經》裡面說:「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指示我們,我們都在生死輪迴裡面、在六道裡面受苦受難,沒完沒了,我們覺悟了沒?明白了沒? 那我已經看到我最大的困擾,就是生死不斷,那我要怎麼樣才能夠解脫生死啊?要明白我們的問題啊!我們的目標要解脫生死,不然您來學佛幹嘛? 佛者覺也,大覺世尊,我要覺察,我要覺悟啊!我自己的問題,一直在這個世間輪迴生死,我生死的根源在哪裡?就是我的妄念不斷的起,常常在是非人我,爭著種種的欲望,造了種種的罪業啊,這是我自己造出來的啊!這些痛苦是自己招集來的啊。 所以我要把這一些問題解決。那就要時時覺察自己,我天天都在攀緣著。平時就這麼習慣,到了臨命終就更亂,要到哪裡去?自己沒有辦法做主。 你要時時覺察自己的問題,覺察而覺悟,我遇到的事情不是那麼順利,逆境特別多,那這些我怎麼辦? 有方法,使你的煩惱變成菩提,一有逆境來,我能夠超越,解除我當前的問題,那就要有相當的力量啊! 業緣業報來我怎麼樣認知,減輕了業報,學佛不是白學的啊!學佛是要學覺悟啊! 佛的方法,是覺悟的方法啊!這個方法可以把煩惱變成菩提,有逆境能夠超越逆境,有業緣業報來可以轉輕,這都是學佛的目標、目的啊!

--------------------------------------
 

F5 掌握修學的目標

我們平時就要掌握住,我們的目標是否正確?我們做的是不是照這個目標?我們所設定的這個目標呢!是不是究竟?是不是最圓滿的?我們要鎖定的正確,假若做的跟目標都一致,才能夠成就。 假若,目標定的正確,但所做的跟目標不一樣,就沒有辦法成就,或者是定的、做的跟目標都沒有一致,這些都亂了,要成就呢!就很困難。所以我們要鎖定,我們的目標在哪裡?我所做的是不是在這個目標裡面,我要達成我的目的,那我們就要來評鑑、來看看我們自己,所定的目標是不是正確? 我們的目標在哪裡?就是我們要覺悟到,我來這個世間,不是一生一世,已經多生多劫。冷靜的觀察,我帶著我前生前世的那一種因緣果報,來到這個世間,我有很多的習氣,有時候很浮躁、很氣憤,瞋恨心很重、忌妒心很重,這是我前生的習氣。 我來這個世間生,從「生」一直到「死」的中間發生的,死了之後我的靈魂又去投生,我的神識就這樣一直生死、生死、生死。 世間的大事就是生死大事啊!把那個重要的目標鎖定出來,「不念彌陀更念誰」,我要念阿彌陀佛。 但是要會念啦!我們當前一念,是我們的心性,用我們的心性,靠著阿彌陀佛,把妄念停下來,「念佛」,我的心跟佛合在一起,假若有妄念出現不要理它、不要管它,你只管阿彌陀佛就對啦!我們來加強我們的功夫,放下萬緣,當前一念就是阿彌陀佛,只顧著阿彌陀佛!

-------------------------------------------------------

F4 念佛法要-4

我們藉著念佛來調心、來轉業啊!一直調心轉業,使我的心如止水,使那些假的回到真的來。返妄歸真,一靜下來呢!心的水平靜了。千江有水千江月,就可以感應到月。我們這水平靜了,月亮一照,就照出來了。假若洶湧、波濤洶湧,月要照也照不清楚啊,所以我們要怎麼樣使心如止水呢?用我們的心去感佛,一念佛、念佛馬上感應道交啊!佛召到我們心中啊!心的水平靜了。所以「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徧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心想佛時,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的心已經跟佛合在一起,因為我的心像止水一樣,佛已經進入在我的心中了。 「鏡不染塵,水不起波,遍滿虛空,一箇彌陀。」就像心鏡沒有汙染這些塵;水沒有起波,我們的心只有一個彌陀,阿彌陀佛在哪?盡虛空遍法界。阿彌陀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所以阿彌陀佛是整個法界藏身,阿彌陀佛是整個法界的圓融體,你一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盡虛空遍法界,我們的心跟著阿彌陀佛也是盡虛空遍法界,自在、無礙、清淨、莊嚴。我們的心跟佛的心已經合在一起了。 試試看,用我們的心跟佛合在一起,要怎麼合呢?放下萬緣,當前一念心性,這個心性跟佛的心性一樣,那我們必須把阿彌陀佛引在我心中,藉著阿彌陀佛引出我的般若心性,心心相印。假若有妄念出現,你不要管它,只注意這一句佛號,就可以把心淨下來


--------------------------------------

F3 念佛法要-3

我們怎麼來調心?念佛是在調心的,你能夠「調心」,才能夠「轉業」啊! 所以怎麼樣調呢?就先用比喻的,我們的心呢,就像水一樣,水呢,一動呢,就有波。波,你沒控制好,再一動,浪就出現,不能平靜。再有什麼樣的衝擊,哇!那浪就高了,常常心就像水浪,在一浪又一浪,在衝擊著,你慢慢去體會,心亂了,這些妄境就出現,就像水浪、波浪一直在衝擊著心,使心無法平靜,怎麼樣調呢?我們大部分都在亂心之中,就像水的波浪,一波又一波,一浪又一浪,擊打我的心啊!汙染我的心、衝擊我的心。所以把心靜下來,靜到心如止水,非常的安寧。沒有波,也沒有浪,心如止水,心能夠安定,定下來就能夠回到我的真心了。水沒有波浪,水就清淨。本來我們的真心是不動的、清清淨淨的,就像心如止水,很清淨的,由於妄念起來,終日在這些虛妄分別裡面啊! 那些業要來,我怎麼轉啊。你念佛就能夠消災免難增福增壽,因為你調心轉業了,時時跟阿彌陀佛在一起,心跟阿彌陀佛在一起,心的導向就不一樣。 你能夠調心在道緣裡面,在念佛裡頭,在阿彌陀佛之中,業就轉。你常常在佛、在道裡面,不在業緣了。學人體驗到有一句話「不在道緣就在業緣」。那麼在道緣,道是清淨的,阿彌陀佛是慈悲的、光明的。

--------------------------------------

F2 念佛法要-2

為什麼要念佛呢?因為我的心都是那麼亂,都是假心,都是一些意識分別的心。那這要怎麼辦?所以要用念佛的力量,把心攝受下來,回到我的真心。 因為你追想過去,現在胡思亂想,計劃將來,這三心不可得啊!追念過去,過去已經過去了,你再追念,只有心靈(裡)不得安寧。計劃將來你要怎麼樣,由不得你啊!當下呢!當前又是胡思亂想,這三心都亂了,佛法說:三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也不可得啊!亂成一團而已。 我們天天在亂都不知道啊!那怎麼辦呢?能夠把心攝受下來的時候,制心一處。把心安寧下來,靜下來,休息吧!可是它又不能休息。假若能夠休息靜下來,你的菩提心就出現,你的真心就出現,因為妄念都靜下來了,你的真心才出來。「歇」,休息吧!不要胡思亂想啦,「歇即菩提」啊!你把它休息下來,你的真心才會顯現。儒家說:「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你要使心能夠安,要靜下來,心裡才安。不然隨著那一些亂七八糟的心,心沒有辦法靜下來。「知止」,你能夠知道、能夠休息、能夠停止,這些想東想西,分別東分別西,能夠靜下來。佛法裡面有教你「立相住心」, 把所有的心、亂心,能夠停下來,「立相」訂上一個目標,把心安住在那邊。 念佛把心安住在阿彌陀佛,「立相」,把心完全住在那裡,念住那裡。所有的妄念自然就停下來,你的真心、你的清淨心、你的明德,才能夠顯現,沒有妄念的干擾啊!

--------------------------------------

念佛法要-1

信佛,信了,還要去學,學佛,最後要念佛。你可以看歷代祖師他們的最後就是這三個步驟,所以他們大部分「教演三藏教,不改彌陀行」,他們有的「教演般若,行尚彌陀」、「教演華嚴,行尚彌陀」、「教演法華,行尚彌陀」,都是這樣的,不改彌陀行,念佛是最高的、最後的。因為學佛你假若不能解脫生死,等於白學。 可見「念佛」是修行的最高目標。我們一開始不懂得佛法,就開始就會念佛了,那是我們的幸運,減少轉來轉去、轉來轉去,直接地就上了,百千萬劫難遭遇的淨土法門。假若我們過去,你念佛真的念的成就,就解脫生死往生極樂世界了,就不用再輪迴到現在。所以念佛呢!是學佛裡面最高的法門。 我們暫且不講的那麼高的道理,我們先回過來,「念佛」的作用在哪裡?「調心」。因為我們每天我們的心在做什麼?在內呢!起念頭,想東想西。想這、想那個,起種種的念頭。那麼行動出去,他的作用呢!就找口去講、身體去做啊!做的是對的或者錯的,善的、惡的,都源頭在心,萬法唯心,做的對的或者做的錯的,影響我們一生啊!